北京理工大學始終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
扎根中國大地 培養強國棟梁(深聚焦)
圖①:201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中,北京理工大學師生組成的“與時俱進”群眾游行方陣通過天安門廣場。 |
圖④:2020年7月,北京理工大學為在校學生舉辦線下畢業典禮。 |
伴隨著發動機的轟鳴,一台T—34“老坦克”在新落成的國防文化主題廣場上隆隆駛過﹔
中心花園的徐特立雕像,在晨光中靜謐安詳,與延安精神石相映生輝,厚重沉靜。
一動一靜間,映照出北京理工大學這所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的精神風貌。
延安精神,薪火相傳。整整80年,時光流轉、校址遷移、校名更替,這所在戰火硝煙中誕生的大學,始終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
立德樹人
“歡迎你!未來的紅色國防工程師”
“做原創的!做最好的!這不僅是北理工的目標,這是中國汽車人的目標!”2018年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上,奪得冠軍的北理工“中雲智車”代表隊誓言錚錚。
憑著“做中國人自己的”這股勁,80年來,北理工堅定地走出了一條“紅色育人路”。
回望建校之初,1940年,經黨中央批准,北理工的前身——自然科學院誕生,由李富春、徐特立等先后擔任院長,為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培養具備基本科學知識、創造精神和獨立工作能力的“革命通人、業務專家”,開啟了中國共產黨創辦新型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先河。在延安的5個春秋,為新中國建設儲備了一大批業務專家和領導骨干。
“歡迎你!未來的紅色國防工程師。”錄取通知書上的幾個字,鼓舞著王小謨院士、毛二可院士和朵英賢院士等一大批新中國初代“紅色國防工程師”一生為國奉獻,矢志不渝。
1952年,學校成為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承擔起新中國第一批兵工專業、第一批火箭導彈專業的建設重任,為我國國防工業的教學、科研和生產輸送專業人才。
不忘初心、銘記歷史。北理工始終根據黨和國家的需求,抓住立德樹人根本,在人才培養中注入紅色基因。學校把校史教育作為師生的“入校第一課”,融入強國使命和專業特色的課堂,讓課程思政潤物無聲,“德育答辯”活動更是全過程、全階段激發學生的報國情懷。
“赴基層,入主流”“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80年來,北理工已先后培養30余萬名畢業生,包括50余位院士及各行業大批優秀建設者。近年來,畢業生到國家重要領域、重點單位和基層一線就業比例超過60%,眾多學子志願投身基層和西部地區工作。
從“神八搭載”到“長七搭載”“天舟搭載”,再到“SpaceX龍飛船搭載登陸國際空間站”,北理工生命學院博士生楊春華成為中國空間生命科學研究中多項“第一”的參與者與見証者。在他看來,“北理工人就要為國分憂,為國爭光!”
近年來,北理工實施以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書院制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改革,全面實施“寰宇+”計劃,形成了“價值塑造、知識養成、實踐能力”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致力於培養更多“胸懷壯志、明德精工、創新包容、時代擔當的領軍領導人才”。
“從1940年在延安誕生,到21世紀的今天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高層次人才,學校始終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踐行在一流大學建設的新征程中,一刻未曾懈怠。”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說。
強國使命
“科技立功是踐行強國使命的最大特色”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斗中,北理工自主研發的一款具有自動“殺毒”功能的口罩,引發各方關注。
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勇於擔當,北理工人始終如此。在北理工人的血脈中,始終烙印著“強國”的基因,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
62年前,一枚由中國人自己研制的火箭,第一次在中華大地騰飛而起。刺破長空的利箭,是中國人第一次向宇宙投出的“問路石”。這枚由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師生自主研制的火箭,代號“505”,名為“東方—1”號,是新中國第一枚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
“我們要在宇宙空間佔一個位置!”上世紀50年代,胸懷壯志的北理工師生們,研制出新中國第一枚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儀、第一套電視發射接收裝置、第一輛輕型坦克、第一枚反坦克導彈、第一部低空探測雷達……
深度參與12個空中梯隊中的10個梯隊、32個裝備方隊中26個方隊的裝備研制工作,用虛擬仿真技術為國慶盛典裝上“科技大腦”、為20萬人“排兵布陣”,支撐保障焰火任務和彩車設計工作……2019年,北理工人的身影出現在國慶70周年慶祝活動的多個重要崗位。
“聚大團隊、建大平台、擔大項目、出大成果,北理工始終圍繞國家戰略急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注重加強基礎研究,推動原始創新,突破關鍵技術,打造大國重器。‘科技立功’已經成為北理工人踐行強國使命的最大特色!”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說。
記者了解到,邁入新時代,北京理工大學結合傳統優勢和長期發展需要,實施“強地、揚信、拓天”的發展戰略和“優勢工科引領帶動、特色理科融合推動、精品文科輔助聯動、前沿交叉創新互動”的學科建設整體布局,不斷為傳統優勢領域注入新動能,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深空探測、新材料、凝聚態物理、計算機仿真等新興交叉領域深耕細作。
深空探測和空間載荷技術,為探索月球、火星和空間生命科學提供有力支撐﹔仿人機器人、微納機器人,人工智能技術形成國內領先優勢﹔新能源汽車技術助力“綠色奧運”,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雷達技術成為中國航天器交會對接的“標配”,為北斗系統增加“短報文”功能﹔煙火技術為國家盛典點亮絢麗時刻﹔“北理工1號”帆球衛星成功發射、遨游太空……越來越多的北理工“智造”在科技強國的征程中綻放光彩。
責任擔當
“探索服務社會的特色之路”
76歲高齡的毛二可院士“創業”了!
2009年12月,搞了一輩子科研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毛二可,帶領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所的專家教授們建起一所學科性公司——理工雷科。
如今,11年過去了,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同時,一批批原始創新的高精尖科研成果,源源不斷地通過理工雷科公司這一轉化平台,廣泛應用於災害防治、社會安全、經濟生產等重要國計民生領域,直接產值累計數十億元。
對於高校來說,不僅要深耕育人、精深科研,還要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為此,北理工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廣泛實施校地合作、建設高端智庫……率先在國內提出“事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的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新機制,成功培育理工華創、理工導航、北理艾爾、北理新源等一批重大成果轉化項目,探索出一條服務社會的特色之路。
“經研究,批准方山縣退出貧困縣。”2019年4月18日,北理工定點扶貧的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正式脫貧摘帽!2015年8月以來,北理工動員全校之力,整合校內外資源,出實招、敢創新,精准施策,助力方山縣打贏脫貧攻堅戰,體現了高校智力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的責任擔當。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北理工還積極加強校地合作,在重慶、山東、河北、廣東等地布局建設重慶創新中心、前沿技術研究院(濟南)、唐山研究院等14個外派研究機構,推進產學研用融合創新體系建設。同時積極拓展辦學功能、輸出教育資源,布局嘉興、懷來等多校區辦學,以學校優勢學科對接社會優質資源,構建起學校創新資源匯聚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雙贏的新生態。
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學校還確立了以京津冀板塊、中西部絲路經濟帶板塊、長江上游經濟帶板塊、環黃渤海板塊、東南沿海板塊、中南及大灣區板塊6大板塊為主的合作發展戰略布局。截至目前,北理工已與11個省部級單位、40余個司局級單位、30余家大型國企、多所高校建立戰略伙伴關系,遍布21個省、區、市,逐步構建起校地、校企、校校等全方位戰略合作的新局面。
“2040年,建校100年時,北理工將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整體實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對人類知識發現與科技變革作出重要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面對北理工的百年夢想,學校黨委有著清晰的勾畫。
擊鼓催征,奮楫揚帆。面向百年夢想,北京理工大學不斷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聚焦內涵提質,全面推進綜合改革,集中力量深化以‘寰宇+’計劃、‘駝峰領航’計劃為代表的教育教學改革和以‘大部制’為核心的管理改革,力求培養一流學生、匯聚一流大師、產出一流成果、涵育一流文化。”對於實現辦學目標的舉措,張軍深思熟慮。
“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自信、更有能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全體北理工人作為這一重要歷史進程的見証者、創造者、奉獻者,始終以時不我待的奮進姿態,以實干篤定的前行腳步,走出一條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北理工之路’。”趙長祿對學校的未來充滿信心。
(王征、韓姍杉參與採寫)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3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