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2020年教師節特別策劃:致敬!大山裡的“筑夢人”

李依環 熊旭 郝孟佳 孫競
2020年09月10日16:00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三尺講台系國運,一生秉燭鑄民魂。在鄉村教育一線,有一群可愛的人民教師,他們用雙腳丈量土地,長期奔波在控輟保學、扶貧扶智的路上,用青春為貧困地區孩子點燃知識之光、點亮人生之路。

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教育頻道記者採訪了多位在鄉村默默堅守、無私奉獻的一線教師。他們的故事,亦是1700多萬普通教師的日常耕耘縮影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台,四季耕耘。他們,以知識托舉希望,甘當改變學生命運的鋪路石﹔他們,用匠心守望初心,奮力做好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

“一個都不能少!讓每個放牛娃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班瑪多杰與學生們共同在食堂就餐(受訪者供圖)

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城出發,沿G227國道向南驅車105公裡,就抵達了位於青藏高原東部、海拔超過4300米的滿掌鄉。班瑪多杰所在的滿掌鄉寄宿制藏文小學,是一所創建於1963年的老校,也是這個小山坳裡最“氣派”的建筑。

這所藏區小學的生源主要為周邊3個牧委會、12個村,班瑪多杰2016年起正式擔任校長。“我們這個地區的教育工作,最大的難點在於家長的認識不夠,對孩子的學習普遍不抱有太大希望,覺得讀書后還是要回來‘放牛’。” 回憶起自己上任之初的情形,班瑪多杰感嘆道。

“一個孩子可以改變一個家庭,一所學校可以改變一個鄉村,一個都能少。不行我們就一家一戶去走、一家一戶去聊,務必讓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裡來。” 寒來暑往、日出日落……班瑪多杰和學校的老師步履不停,多年來始終堅持利用假期家訪。冬天,冰雪壓過了草,車轱轆在上面打滑,一不小心陷進雪坑裡,老師們就下來推車。有時早上5點出門,回家時已經次日凌晨。

“隻有不斷強化教育,才能真正助力知識脫貧。近年來,黨和政府不斷加大教育的扶持力度,學校的發展也越來越好。”班瑪多杰任職4年,學生人數由起初的220多人增加到近500人,成績從全縣倒數第二變成名列前茅。今年抗疫期間,滿掌鄉小學是全縣唯一開設了網課的小學。課程從3月8日正式開始,持續到3月底。

“我會繼續留在大山,為這群山裡孩子點亮夢想!”

農亞妮與學生在天琴班上課(受訪者供圖)

“90后”教師農亞妮,是一位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的壯族姑娘。2017年從廣西科技大學畢業后,毅然報考了“特崗計劃”,回到自己的家鄉,成為了龍州縣金龍鎮的一名特崗教師。

金龍鎮位於中越邊境,向南走5公裡就可以到越南。學校四周都是山,放眼望去,群山連綿,重巒疊嶂。為更真切地了解大山裡的故事,家訪成了農亞妮的日常。兩年間,她走訪了很多學生家庭。學生小芬是先天性聾啞,附近又沒有特殊學校,隻能在家學習。兩年多來,農亞妮和同事們一起,沿著彎彎的山路,堅持給小芬送教。

任教期間,農亞妮心中留下了很多與孩子相處的畫面:第一次以班主任的身份陪著孩子們參加足球賽,看著他們為班級爭光﹔每次與孩子過六一兒童節,為她們化妝﹔與孩子一起包湯圓,看著孩子架鍋、燒水、下湯圓……這些點滴日常,平凡且瑣碎,卻讓她真實地感到快樂。

“一轉眼,我任教已經兩年多了。在大山度過了無數個日子,最具回憶的路,是與孩子們共同走過的路。”農亞妮談到,希望有機會能帶著孩子們走出廣西,去大山以外的世界看看。自己也會繼續留在大山,陪伴孩子們一起成長,為這群山裡孩子點亮夢想。

“小山村也有大舞台 小山村也有大夢想”

王澤正在教授實驗課(受訪者供圖)

2011年大學畢業后,王澤報考了“特崗計劃”,成為雲南省元陽縣逢春嶺鄉老曹寨小學的一名教師。今年,已經是他教書的第十個年頭。

剛剛入校時,王澤問孩子們:“你們的夢想是什麼?”出乎他意料的是,孩子們紛紛反問道“老師,夢想是什麼?”那一瞬間,王澤被深深觸動了,他說,就讓我為孩子們種下一個夢吧。

從那以后,他把滿腔的熱血融入三尺講台,把人生的文章寫在邊陲山村,把無私的愛全部無私奉獻給了這裡的孩子們。

耕耘三尺講台,無悔青春芳華。王澤欣慰地看到,孩子們一天天成長起來。他們會跑過來告訴他,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警察,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舞蹈家……還有的孩子,對他說:“老師,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教師,像您一樣的教師。”談到這裡,王澤有些熱淚盈眶。

談到未來,王澤選擇繼續堅守。“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還將面對很多的鄉村孩子,我將繼續激發孩子的潛能,幫助他們樹立夢想,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希望每一位鄉村兒童都能順利走進大學校園”

曲思宇為甘肅武山地區的孩子送去“暖心包”(受訪者供圖)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夠在自己人生的每個環節踐行志願服務精神,能夠堅守初心,去努力奮斗。”作為一名青年志願者,蘭州大學機關團總支副書記曲思宇認為自己是幸運的,“我遇到了暖流計劃,溫暖的組織,致力於為鄉村的孩子們送去溫暖。”

短短幾年時間,通過他們的手,將價值近1000萬元的物資,送到了甘肅省14個州市的358所學校,讓2萬多名中小學生從中受益,讓他們能更有信心、更陽光地成長。

“幾十裡的山路,我們曾經徒步走過,也曾在寒冷的冬日為鄉村中小學生發放暖流包、生活用品。” 曲思宇說,“雖然過程很辛苦,但每一次和孩子們交流,看到他們的笑容,就讓我們覺得十分溫暖。”

“在精准脫貧的過程中,教育脫貧至關重要。”曲思宇希望,能夠通過努力,讓每一位鄉村兒童都能順利走進大學校園,擁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希望將自己所學帶到這裡,為孩子們打開一扇門”

張天雨在上課中(受訪者供圖)

剛剛完成從學生到教師身份轉變的張天雨,畢業於清華大學,目前是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第一中學的支教老師。受父母都是教師的影響,在她心中,老師一直是非常神聖而光榮的職業。“今天是我人生中過的第一個教師節。聽到學生們起立后那聲洪亮的‘老師好’,我感到由衷地開心和驕傲。”

張天雨所在的支教點,位於西北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三面環山,2019年正式退出貧困縣的序列。在她看來,這裡的孩子非常聰明、活躍、求知欲強,但由於客觀條件限制,沒有養成很好的學習習慣和和方法,更缺乏去往更大更遠世界的夢想和動力。

“我希望可以把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教育理念帶到這裡,同時為湟中和清華搭起溝通的橋梁,努力為這裡的學生們打開一扇門,帶他們看看外面的世界,並幫助他們樹立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遠大理想。”張天雨說。

與張天雨一樣,同為“95后”的金成濤大學畢業后,也選擇了來到西部支教。他所在的貴州省台江縣方召鎮中心小學,是苗族聚居地,海拔1100多米,屬於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區。金成濤發現,即使在這種地理條件下,這裡的孩子們依然對體育運動充滿熱愛。不過,因為師資力量不足 ,學校一直沒有專業的體育老師。

大學主修體育專業的金成濤,在籃球和足球方面尤其擅長,他主動申請教授體育課。一年多來,孩子們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越來越高,在全縣舉行的小學生足球聯賽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將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學習和自我提升,給這裡的孩子帶來更多更全的體育專業知識,讓孩子們的童年更多一份歡樂。”

(責編:李依環、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