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教育開放:於變局中開新局

2020年08月20日09: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中英合作開辦的寧波諾丁漢大學。

  上海紐約大學是中美教育合作與交流的典范。

  8月13日,在中國海南省海口市舉行的一場合作協議簽訂儀式引起了廣泛關注。引人矚目的原因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簽訂合作協議的主體特別。協議雙方分別是志在打造自由貿易港的中國海南省人民政府和德國著名高校比勒費爾德應用科技大學。二是協議內容特別。根據協議,德國比勒費爾德應用科技大學獲得在海南自由貿易港獨立辦學資格,將開設中國境內第一所境外高校獨立辦學項目,並將面向全球招生,實現了中國教育對外開放新的突破。

  與區域發展戰略同頻共振

  仔細研讀海南省與比勒費爾德應用科技大學簽訂協議的具體內容,深入了解合作的背景,不難發現,此次合作雖然是聚焦辦學和人才培養,但其重大戰略意義遠超出了教育領域。根據協議,德國比勒費爾德應用科技大學將引入德國“實踐嵌入式”高等教育模式,開辦大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教育,首批擬開智能物流、智能科技、應用自動化、數據科學、工業設計與服務等專業,計劃2021年首期招生。其辦學重要目的之一是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推動德國優質企業資源落戶海南,更好促進德國在華企業發展,參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

  為支持該辦學項目盡快落地,海南省有關方面特別是項目所在地的海口洋浦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正積極推進相關准備和籌備工作,並規劃建設中德產業園,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以及德國大學伙伴企業的入駐等提供大力支持。此外,配套工作也在積極推進中,其中包括建設洋浦外國語學校、洋浦國際幼兒園,提高醫院保障水平,為辦學提供人才落戶、教師出入境免簽、教師個人所得稅優惠、入境基建材料及教學設備予以優惠等。

  海南率先實現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突破得益於自由貿易港建設戰略。今年6月下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提出,把深化教育對外開放作為自貿港建設的重要支撐。2019年7月出台的《關於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開放實施方案》提出,創建國際教育創新島、打造“留學海南”品牌、建設21世紀“海絲”教育新航標等。

  教育對外開放與區域發展戰略的互促共進是新時代發展的一大特征,這不僅體現在海南自貿港建設中,而且在粵港澳大灣區和雄安新區建設中也凸顯出來。2019年2月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在“千年大計”之城雄安新區,相關規劃提出打造教育開放新標杆。具體來說,該規劃綱要表示,培育建設一批國際學校、國際交流合作示范學校﹔統籌科研平台和設施、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中心資源,構建高水平、開放式、國際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

  參與塑造全方位開放格局

  區域發展戰略中的教育開放項目是新時代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碩果。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徐小洲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多項教育對外開放綱領性文件出台,教育對外開放政策不斷完善,中國教育對外開放工作邁入提質增效新時代,成為中國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6年4月,《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出台,完成了對該領域工作的頂層設計,對相關工作進行了重點部署,其中包括提高留學教育質量、提升涉外辦學水平、促進教育領域合作共贏、實施“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成為推動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行動指南。在此基礎上,教育部制定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推動與一大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促進一些實力雄厚的國內高校“走出去”辦學。到目前為止,我國高校在近50個國家設立了100多個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境外辦學機構和項目。 

  今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出台,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塑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我國外部發展環境更加錯綜復雜的特殊背景下出台的,宣示了我國堅持教育對外開放不動搖的決心以及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的信心。該文件推出系列改革措施,比如,授予“雙一流”建設高校一定外事審批權,探索高校國際會議分類審批的管理辦法。再比如,要求在借鑒“雙元制”等辦學模式、引進國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方面取得政策突破,鼓勵有條件的國內職業院校與企業攜手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同時,著手打造“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等品牌賽事,擴大國內有關技能賽事的國際影響力。

  徐小洲指出,新時代教育開放取得的成就離不開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經驗和奠定的基礎。1978年,第一批公派留學生項目啟動,成為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發端的標志,而后雙向留學規模逐步擴大。進入新世紀,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國教育對外開放向縱深領域發展,頒布了首個合作辦學行政法規——《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探索在海外設立漢語教學機構,舉行“漢語橋系列比賽”“漢語水平考試”等。教育領域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逐步構建起來。

  為國際教育治理做出貢獻

  對新時期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發展歷程特點,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劉寶存認為大體上可以歸結為幾大轉變。價值取向上從規模導向轉到提升質量。改革開放后,雙向留學迅速發展,人員大幅增加並保持較高規模。十八大以后,接連出台措施,促進質量提升。管理方式上從集中統一到簡政放權。隨著辦學自主權擴大,開展國際教育和交流日益成為學校法定權利。與此同時,改革自費留學中介服務管理政策,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自主性進一步擴大,留學簡政放權不斷深入推進。開放形式上從單一到全方位。教育對外開放從留學教育的單一維度很快拓展至學歷互認、合作辦學、境外辦學、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等,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

  當今世界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近年,全球化遭遇逆流,包括教育交流與融合在內的全球化進程面臨新挑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國際交往的秩序,帶來新的不確定性,沖擊國際教育交流。新形勢下,中國繼續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擴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積極分享在“停課不停學”、有序復學復課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向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2019年2月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把“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列為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之一,並明確了未來教育對外開放的總體思路和實踐路徑。當前,中國正按照既定目標和步驟,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推動教育對外開放邁向全新高度。劉寶存指出,在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方面,中國可多方向發力,為全球教育治理貢獻中國方案。為此,他建議深度參與國際教育規則的研究制定,從國際教育規則的執行者向制定者轉變,更好掌握國際教育合作交流主動權﹔培養和支持優秀人才赴國際教育組織任職服務,擴大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話語權”。(記者 張保淑)

(責編:李依環、牛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