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線上線下融合:重塑傳統意義上的教與學

陳金芳、馬新禮
2020年08月18日09:2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線上線下融合:重塑傳統意義上的教與學

編者按

猝不及防的疫情,給教育帶來重大考驗。有人說這是“一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互聯網教育實驗”,2.7億學生幾乎一夜間過上了網上學習生活。顯然,這場實驗帶來的影響和思考遠不止於此,它提示我們,在“新”與“舊”的迭代中,線上線下融合將定義未來教育新面貌。

線上、線下學習方式各有優勢,也各有劣勢。隻有充分發揮好線上、線下學習方式的各自優勢,實現線下支持線上、線上賦能線下的高效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也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大趨勢。

線上、線下融合的重心在“學”不是“教”

OMO即Online-Merge-Offline(線上、線下的融合)。OMO學習方式就是把傳統面授學習與線上網絡化學習相融合,線下支持線上、線上賦能線下,二者優勢互補、相輔相成。OMO學習方式並非指線上、線下簡單相加,而是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能夠倍數級放大教與學的效果。OMO學習方式將重塑傳統意義上的教與學的關系,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學習者﹔老師也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引導、調動、組織學生自主、自律學習的人,是真正的傳道授業解惑之人。

“學習為重”是OMO學習方式的核心理念。OMO學習方式的重心在“學”而不是在“教”。“教”與“學”不是一個問題,而是兩個問題。教得好並不意味著僅僅教案寫得多完善、講解多精彩,關鍵在於是不是以學生為中心,能不能促使學生真正地去學習,讓學生確實學到知識和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

首先,“學習為重”意味著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必須發生轉變。傳統課堂特別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但並不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課堂普遍將學生當作容器,將100個腦袋當作1個腦袋來看待。教師只是知識的提供者,而不是學習的促進者。教學過程中表現為教師目中無人、我講你聽,教學的目標就是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學習就是背標准答案、搞題海戰術。OMO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自助式學習”或自主學習,在制度上和教學設計上要保障學生享有較多時間、空間和意志的自由﹔同時,由於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加持,教師和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線上的高效和便捷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學習為重”意味著“教”與“學”權重的合理傾斜。傳統課堂普遍存在重“教”輕“學”傾向,教學設計中以教定學,學生被動學習甚至虛假學習﹔教學目標、內容、過程、要求整齊劃一,信息化程度比較低。OMO學習方式注重以學定教,“教”服務於“學”,服從於“學”。教師因材施教,師生互動互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提升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是關鍵﹔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能學”“我會學”,學習有目標、有興趣、有動力、有責任。這次“疫”下教育已經表明,學生不在校、不在課堂也是可以學習的,也是可以取得學習成效的。隻要技術設備和技術應用沒有問題,隻要學校或老師設計好學習任務並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和線上指導。即使學生不在校、不在課堂,學習也不一定局限於線上,也可以涉獵廣泛的線下資源。

“學習為重”意味著教師的角色定位必須發生轉變。在OMO學習方式狀態下,“人機共教”成為一種教學常態,教師角色將會發生巨大改變。知識性教學大多由線上承擔,教師則承擔更有意義的工作,包括學習任務的設計、督促、激勵、陪伴以及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等方面。未來,線上教學將會以“教書”為主,而教師則以“育人”為重。教師將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幫助學生學習的助手和朋友。

傳統課堂要向線上線下融合轉型

在業內人士看來,OMO學習方式目前還局限在“點”上發生,未形成“面”上格局。“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代表著教育的未來,它將超越單一的線上或線下教學,成為未來教育教學的基本模式”,應利用疫情創造的大規模線上教學契機,適時推進傳統課堂向OMO轉型,讓OMO形成“面”上的聲勢,這就特別需要加快補齊教育信息化短板。推動線上教育普惠與個性結合,需要在頂層設計上,逐步找到統一建設與百花齊放的界限。統一建設的部分國家要大力保障,百花齊放的部分要應用驅動、競爭提供。目前,全國缺乏大而全的教育信息化資源供需對接平台,一方面要推動國家和各級各地教育信息化平台在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框架下協同發展,另一方面,要在多級多地的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方面,逐步找到統一建設與百花齊放之間的界限。這其實就是一個國家或區域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的問題。我們需要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也需要鼓勵基層創新。

作為基層學校,可以從建設OMO學科教室著手來建立自己的平台。學校平台一方面用於對接國家和各級各地教育信息化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體現學校自身的課程、教學特色。

OMO學科教室是立體多元的學科教室體系,利用信息技術與傳統學科教室融合創新,線上線下資源優勢互補、相輔相成,學習可以從教室內、校園內延展至教室外、校園外(包括虛擬空間)。OMO學科教室可以放大學科特性,承載更多育人功能,更好地實現學科育人目標﹔便於滿足跨班級、跨年級混齡課程、定制課程、短期課程的實施﹔便於小組討論、個別輔導等個性化學習的開展﹔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使教師線上線下研修一體化﹔有利於彰顯學校特色和水准。

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構建OMO學科教室:

對現有校舍(非新建校舍)而言,需要對傳統教室或實驗室進行升級改造。設計和規劃要從具體學科出發,滿足該學科教與學的要求,即建構適合某學科線上、線下教與學的便利條件——硬件和軟件條件。

與符合學校教學需求的互聯網教學平台合作,或通過互聯網各級各地平台,收集與某學科相關的教與學的資料、試題(包括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盡可能做到全面而系統,並有深淺分層,供有不同需求的教師和學生使用。

由學科教師主導構建。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科特色和學科教學的要求,根據學校的教學與改革需要,在學校主管領導及專家的指導下,由優質學科教師自主設計、構建和管理。

開發在線課程應用,創設“虛擬功能教室”。通過線上、線下長期學習與實踐,學校可組織優質學科教師逐步開發體現本校課程、教學特色的學科微課程群(開放式,可不斷修改),並創設“虛擬功能教室”,輔助學生線下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也可供師生特殊時期異步教學(點播)使用。

體現特定學科的情景和氛圍。OMO學科教室務必體現特定學科的情景和氛圍,實現對學生神經元的特殊刺激,使熱愛某學科的學生更熱愛,不喜歡某學科的學生也覺得有趣,學有所得。

(作者:陳金芳,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人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馬新禮,系深圳市龍崗區德琳學校校長,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9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新高考背景下中小學學習方式變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GYH2019004)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