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上海內地民族班的“育人密碼”

上海市育才中學新疆班學生合唱《我和我的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受訪者供圖
上海市奉賢中學舞蹈隊在古爾邦節展示民族服飾。受訪者供圖
■對許多上海內地民族班的學生而言,十一二歲就離開家鄉和父母,從邊疆到上海求學,獨立面對學習與生活,無疑是艱辛的。但因為一個“愛的密碼”,他們在黃浦江畔找到了“第二個家”,一步步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
上海市共康中學的師生間有個愛的密碼:“24365”,即24小時、365天陪伴。“這種陪伴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西藏孩子情感上的呵護。”該校校長李勁說。
作為最早開設內地民族班的地區之一,上海市目前有21所中學開辦內地民族班,在校生規模達6300余人。多年來,上海市深入推進內地民族班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抓教學,在實踐中涌現出大量好的做法和經驗。
“陪伴教育”的密碼
上海市共康中學是一所以藏族學生為主、藏漢合校的寄宿制民族初級中學,也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內地西藏班(校)之一。它的前身是1985年開辦的上海市回民中學西藏班,1998年遷入新校址,該校目前有來自西藏7個地區的600多名學生。
李勁覺得,這些孩子十一二歲就離開家鄉和父母,千裡迢迢從青藏高原到上海求學,獨立面對學習與生活,無疑是艱辛的。於是他提出“陪伴教育”的理念,讓師生一一結對,教師全時段、全方位陪伴學生。例如,從學生進校第一天開始,教師就從生活習慣養成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節假日,教師帶著學生走出校門,走進自己的家。
如何做好陪伴者,共康中學教師邢樂感觸很深。“一要學會傾聽,二要用心觀察,還有最重要的是,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
邢樂說,來自農牧區的孩子大多比較膽小、內向。他的班上有4個學生很少跟老師和同學溝通。一次晚自習前,班裡幾個足球隊的男生在討論買足球鞋和球服的事,其中一個不愛說話的孩子一直沒搭腔。邢樂記得這個孩子家庭不富裕,於是他提議:“足球鞋質量好才有助於賽場表現,但質量好的鞋不一定都特別貴,老師知道幾個足球鞋的牌子,要不帶你們在網上看看?”后來,邢樂帶著他們選到一款不到100元的鞋子,孩子們都笑了。
邢樂解釋說,許多孩子是第一次離開西藏,遠離父母使他們缺乏安全感。這時,教師的陪伴是給予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上海市奉賢中學剛開設新疆班時,學校遇到最大的困難也是孩子適應新環境的問題。為此,學校秉持“新疆一個家、上海一個家”的理念,用導師制保証每個孩子都有對應的教師關懷和幫助。
該校新疆部主任朱軍結對的孩子中,有個來自新疆庫爾勒的女孩讓他印象很深。她性格內向、學習基礎弱,入學后的第一個暑假,她就告訴老師“不想念書了”。為了解她想輟學的原因,朱軍和她的班主任一起坐火車送她回庫爾勒。
在家訪中,朱軍了解到,這個女孩的父母都是農民,家境困難。抱著“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個農牧民的孩子”的想法,朱軍和她的父母深度溝通,希望他們能支持學校,把孩子培養成才,還為她湊了學費。終於,這家人願意讓孩子繼續學業。
也是因為這次成功的家訪,開學后所有教師都更加關注這個女孩的學業,朱軍還不斷鼓勵她在學校活動中表現自己、和同寢室的同學做朋友。后來的兩年,女孩的性格變開朗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高考考上四川師范大學,畢業后返鄉成為一名中學教師。
發掘每個孩子蘊藏的潛能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是有36年教學經驗、做過10年新疆班班主任的上海市奉賢中學教師王引龍的教學“秘訣”。
上海市奉賢中學從2006年開始開設新疆班,現有8個新疆高中班、303名學生。10多年來,奉賢中學通過校本研訓,樹立起這樣的學生觀:“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發展潛能、每個學生的潛能都有被激發的期待、每個學生的潛能都有被激發的可能”,不斷引導教師激發學生潛能。
王引龍說,新疆班的孩子來到新環境,和家人接觸減少,又正值青春期,性格內向、不願交流的情況較多。這時,他會根據孩子的性格,用批改作業、寫留言的方式加以鼓勵,“關鍵是讓學生增加信心、看到希望。”
王引龍的班裡曾有個成績不理想、性格自卑的孩子,王引龍與他一次次促膝談心,告訴他“人的能力有大小,特長也各異,要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並安排他成為體育委員,帶領班級參加運動會。后來,在一次班級總結會上,幾乎所有同學都提到他的出色表現,這使他變得自信、活躍,成了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王引龍還有個經驗,就是深入宿舍,利用節假日帶孩子走出校門、走進自己家的機會,多和孩子聊天,很快就能增進師生情感。
共康中學也開展了一系列“上海也有我的家”活動。例如,學校與所在的彭浦新村街道結對,居委會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走進校園,和孩子們聊天、合照、共慶節日。22年來,該校結對人數從最初的20名學生發展到在校西藏班全體學生,從一個樓組擴展到33個居委會,學校附近的居民小區也因此改稱“民族花苑”。很多西藏學生感慨道:“在上海,我們不僅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知識,而且多了很多親人。”
朱軍說,學校的教育目標不僅是讓孩子適應上海的生活環境,還要培養他們的領導能力,未來成為建設社會的優秀人才。抱著這樣的理念,奉賢中學為學生提供廣告公司、亞克西大巴扎(即商貿公司)和學生銀行3個創業平台,不斷激發孩子的潛能。比如有個哈薩克族男孩,在奉賢中學當了4年大巴扎的CEO,后來考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學期間還自主創業開新疆風味餐館、經營新疆土特產淘寶店,“這與他在奉賢中學時鍛煉出來的領導力和綜合素養是分不開的。”朱軍說。
德育的目標是“樹魂立根”
上海市育才中學副校長、新疆部主任李元被學生家長評價為:“不是父母勝似父母”。
2015年,該校一名維吾爾族學生暑假返鄉后鼻子流血不止,后被確診為鼻咽纖維血管瘤,如果不及時手術,會有生命危險。然而當地醫院缺乏治療經驗,手術風險大。絕望中,這名學生想到了李元。
接到電話時,李元正在江西老家休假。他顧不上休息,立刻聯系醫院,並在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的范新東教授和上海市五官科醫院的王德輝教授。醫院為學生開通綠色通道,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病愈返校后,這名學生哭著向李元道謝。李元告訴他:“幫助你是應該的。你首先要感謝自己,相信科學、相信現代的醫療技術,其次要感謝黨和國家的內高班政策,讓你能夠來上海上學,所以才有機會接觸先進的醫療服務。”后來,這名學生考上了大學,他希望畢業后盡最大努力回報社會。
上海市育才中學從2013年開辦新疆高中班。和其他內高班採取4年學制不同,育才中學首創3年學制,目前有246名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漢族等近10個民族的新疆學生。
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學校的一項重大課題。李元介紹說,學校在辦班工作中確立“愛在樹魂立根、嚴在大是大非、細在防微杜漸”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育才中學新疆班有一門特色思政課程,講授新疆歷史、宗教演變史、民族發展史和文明融合史等內容,由李元親自備課教學。為了教好這門課,他閱讀了大量關於新疆民族、宗教、歷史、文化的書籍,用有說服力的史實和知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和宗教觀。
學校還以課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開設書法等課程。剛開始,一些學生對上書法課有抵觸情緒。李元對他們說,內高班學生要樹立成為各行各業優秀人才的目標,寫不好漢字可不行。學生聽后刻苦練習,不到一年,不少作品便入圍靜安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書畫作品展。后來,少數民族學生對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興趣大增,他們積極參與國畫、剪紙、中國鼓、武術和舞龍課程,還獲得了不少獎項。
為了讓少數民族學生解放思想、融入現代生活,李元安排每個寢室有2到4個民族的學生住在一起,讓學生在交往交流中自然改變觀念,增進民族團結。
在李元看來,假期也是德育工作的契機。為了實現內高班教育的長效化,李元探索出“網絡內高班”機制,用QQ群、微信群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溝通,還督促班干部關心同學近況,增強學生的精神歸屬感。
在這項機制下,假期回新疆的學生前往當地學校、社區積極宣講,用實際行動助力民族團結。作為青年志願者,他們全力為社區做好事,獲得回饋家鄉的快樂。近4年,學校新疆班學生暑期回鄉宣講聽眾達21.3萬人次,志願服務累計3.5萬小時,對維護民族團結起到了積極作用。(記者 魏其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