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職業大學:職業教育助力漁村振興
近年來,揚州職業大學充分發揮學校專業全、師資強、實驗實訓設施先進等職教資源優勢,注重引導漁村漁民爭當鄉村振興的推動者、踐行者,激發他們脫貧致富、建功鄉村的熱情。
結合“沿湖村新漁民學習苑”“漁樂漁學”省級游學項目與“江蘇開放大學社區教育學習苑”等多個教育平台,圍繞“漁村轉型、漁民增收、漁村振興”宗旨,通過開展各類教育項目。學校利用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大力促進文創、旅游等新興產業發展,用知識和教育助力漁村振興。
---------------
打造鄉村轉型的“人才引擎”
方巷鎮沿湖村地處邵伯湖西岸,是當地一個從事漁業生產的漁業行政村,現有村民420戶,人口1620人。在2019年,沿湖村入選了“2019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
揚州職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30余次來到沿湖村實地考察。因為沿湖村地理位置偏僻、行業特殊、土地資源稀缺,當地經濟發展受阻,漁民收入不理想。2017年,學院單列農民培育項目——新漁村新漁民振興計劃,組織專家教授,聯合14個學院和部門,圍繞高素質漁民培育、立足漁村文化、漁村產業、漁村治理、漁村規劃、漁村景觀、漁村旅游、漁村電商、漁村文創等方面,通過借智引資開啟沿湖村高水平發展的壯美征程。
經討論研究,學校緊緊圍繞著提升漁民綜合素質,助力漁村經濟轉型發展,推動漁村物質和精神雙富這一宗旨,開展針對性培訓。師生們結合當下直播帶貨的特點,對村民們展開培訓。“俏漁娘”黃成娟在專家們指導下,嘗試用直播方式介紹漁家特產。
“一對一”講解培訓大受村民好評。從講解詞撰寫到講解要求,專家們耐心地為村民們答疑解惑。近一個月“陪伴接待講解”,“俏漁娘”倪傳雪熟練地掌握了“漁文化博覽園”的講解要領。
自“沿湖村新漁民培訓項目”開展以來,教師團隊針對沿湖村全體退漁上岸后亟需轉型的漁民,致力於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服務漁村經濟轉型發展。兩年以來,學校已成功舉辦各類培訓班30余期,培訓人數達近2500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9680萬元,帶動就業1267個。
扎根傳統文化,推動文化繁榮
近年來,學校對培養當地文化氛圍也相當重視。來自教務處徐開金教授、人文學院鄭群教授、旅游學院任孝珍副教授等多次在當地開設專題講座。其中,鄭群教授的專題講座“國學小故事與文明有禮”倍受好評,她從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出發,給20多名漁家小學生講述了“揚州市文明有禮二十四條”的內容,把文明禮儀教育活動落腳於“讀書、學禮”之上,引導學生“知禮”“守禮”“行禮”。
學校在幫助漁民富“口袋”同時,也不忘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學校在沿湖村設立了服務村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基地——“學習苑”及“最美漁村游學基地”。通過講座、文化沙龍、職業培訓等,學習基地也已成為村民們口中的“知識充電站”“技能培訓所”。
為促進當地村民素質提升和“退養還湖”打造最美鄉村戰略的實施,學校黨委書記周勝說,項目團隊深挖地方特色資源“漁文化”,從魚技、漁歌、魚祭、魚飲、漁俗等多個方面收集整理漁村傳統特色文化,通過圍繞“漁文化”辦教育,大大增強了漁家文化自信。
設立漁家學堂、組織漁民傳承漁家面食、編排演唱“打漁令”等非遺活動……學校的“輸智扶貧”,讓沿湖村漁民不僅“強了大腦”,更是“鼓了口袋”。學校教授專家團精准施策,引導沿湖村改善湖泊生態、保護自然濕地、完善基礎設施,搶抓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機遇,推動農旅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從“賣魚蝦”到“賣體驗”的轉變,村民們品嘗到了鄉村振興的甜頭,沿湖村成為學校培育農民的示范基地,也成為校村攜手實踐鄉村振興的典范,學校的貼心服務獲村民一致贊譽。
“實踐+再教育”助力最美漁村建設
2019年7月7日,12名志願者來到沿湖村,開始了服務鄉村振興留守兒童、助力漁民技能提升的“留夏沿湖村”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經過10多天資料收集、實地走訪,他們通過地圖制作和演講匯報來展示走訪的成果。期間,他們深入了解路名、地名的來歷,感受鄉村振興帶來的變化,為鄉村振興提出建議。
學校還多次舉辦培訓講座及社會實踐活動,利用進校學、外出看、實地走、現場問、長期跟等方式組織該村“漁后代”以“漁家學堂”為依托,重拾“沿湖漁民習俗”。學生們自選主題並制作道具,並表演,幫助“漁后代”內化邵伯湖漁業起源與演變歷史。
活動中,志願者與孩子們一同深入了解了沿湖村傳統魚技、魚祭等漁業活動,學習齒罩等生產用具和水上生活用品的使用方法。師生們還利用學校的科教資源,在揚州市雙博館開展現場教學,提升了鄉村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進“漁后代”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目前,學校已與揚州市農委共同創建鄉村振興學院、鄉土人才研修學院等職業培訓平台。他們已經在沿湖村漁家書房游客服務中心為“學習苑”揭牌並多次指導“漁樂漁學游學”活動。他們還將進一步服務沿湖村的轉型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將沿湖村有關項目打造成學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面旗幟。
(數據和信息來源:揚州職業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