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疫情常態化后持續發展青少年數字教育

2020年07月29日08:54 | 來源:環球網
小字號
原標題:疫情常態化后持續發展青少年數字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中小學校推遲開學,日常教學普遍轉為線上,引發一場超大規模的青少年數字教育實驗。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4.23億,較2018年底增長110.2%,佔網民整體的46.8%。教育部印發一系列有關“停課不停學”的通知文件,明確要求持續發揮線上教學作用,開通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和中國教育電視台空中課堂,截至5月網絡雲平台瀏覽次數達20.73億,訪問人次達17.11億。企業迅速推廣各類服務在線教學的網絡平台並開放教育資源,一時間在線教育成為產業風口,有機構預測,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達4538億元,K12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達3765.6萬人。

  隨著全國范圍內疫情形勢得到緩解,中小學教學逐步回歸課堂,數字教育能否持續發揮積極作用?答案是肯定的。

  數字教育本質功能是連接和共享,有利於促進教育公平。疫情期間,中小學校借助各類平台嘗試異地遠程教學,由此創造教與學的多種可能性,既然身處山區老家的教師可以給城市裡的學生上課,那麼城市裡的優質教師資源也有能輻射到山區學生。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應用,企業和社會機構免費共享知識資源,這些對於農村和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尤其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疫情常態化以后,教育資源的分享將以不同形式長期存在,知識付費甚至可能再度成為市場熱點。當然,數字教育能否長遠性地促進教育公平,有賴於基礎教育公共服務的完善以及農村新基建的配套供給,政府應當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及各類社會機構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進程中。

  數字教育推動教學革新,深刻影響學習模式和人才培養。在線教育技術不僅改變了從面對面到面對電腦的教學方式,更是帶來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變革。當多元感知的優勢被抹去,授課必須從“標准化”向“差異化”和“個性化”轉變,激發學生興趣以保持注意力;學生則需要轉向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借助信息工具對知識進行搜索、分析與辨別,強調與老師同學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學習。

  線上教學理念和學習模式也將延續到疫情之后,與線下教學相融合,未來還可能將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引入在線學習、教學評價等環節,深刻影響教學模式變革,有助於培養具備良好網絡素養和學習能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

  數字教育建構多場景學習,促進學校和家庭互動交流。疫情期間,家長更加需要與老師緊密配合,盡快調適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節奏,協助老師完成教學任務,以數字教育為紐帶,家庭場景和學校場景的教學進行了充分交流,家庭在基礎教育中的潛力和作用被挖掘,尤其在網絡使用趨於碎片化、移動化的今天,迫切需要家庭填補學校教育以外的“真空”地帶。經歷過此次教學實驗,家長與老師的互動合作進一步升級,比如借助企業微信,老師開網課、布置與批改作業、收集健康數據、發布重要通知等,家長可以在微信上協助學生直播上課、上傳作業並同步看到老師的批注和反饋、填報健康數據、接受學校通知信息。這些經驗的積累不僅在技術上增強了家校溝通的高效性和互動性,更重要的是強調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意義,開啟家校合作模式的有益探索。

  當前,我國數字教育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阻礙了其對青少年、教師、學校和家長的賦能,主要體現在教育資源平台重復建設與壁壘沖突而形成的“信息孤島”,弱勢青少年難以擁有接入數字教育的硬件設備、基礎設施及相應網絡技能而造成的“數字鴻溝”,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能力不均衡而帶來的“線上線下割裂”,以及互聯網監管漏洞和技術倫理不足帶來的“網絡風險”,等等。需要在頂層設計、線上線下教育融合、家校合作以及青少年網絡保護等方面繼續努力。

  加強頂層設計,建立教育資源准入機制和評估體系。《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政策文件從不同角度對教育信息化進行戰略布局。就當前階段而言,一方面應鼓勵支持社會各界投入建設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應加強頂層設計和部署,建立專業標准、准入機制和評估體系,相關部門和專業機構對資源信息進行篩選、審核、評估,構建符合基礎教育發展、教育現代化要求以及青少年身心特點的教育資源和公共服務。由此,提高資源質量和共享效率,防止信息孤島,也有助於縮小數字鴻溝、促進教育公平。澳大利亞SCOOTLE是國家級的基礎教育資源庫,根據全國統一標准建設教學資源,確保資源的權威性與准確性,以教與學的需求為出發點、以國家層面的教育規劃為指導展開宏觀設計與規劃,經驗值得借鑒。

  推動線上線下教育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當說線上線下教育具有各自獨特優勢,線上教育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信息分析能力,而道德素養、心理健康等非認知能力的培養可能更多要依托線下面對面教育,並且現階段情況下,學生和教師的信息化能力並不均衡。疫情常態化以后應當鞏固深化線上教育的教學成果,提高基礎教育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同時探索線上線下教育在不同學科領域、不同教學場景的結合,以包容的心態允許線上線下教育在不同群體教育實踐中差異化發展,從而更大程度發揮教育主體的能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發揮家庭積極作用,探索家校合作有效模式。數字教育背景下需要特別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動家長參與教學、家校互動更加系統化,探索家庭場景與學校場景的對接模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逐步明確並落實家長在日常教育實踐中的角色和定位,與教師、學校配合有效管理學生的課程學習、社會交往、價值導向等日常動態,家長也需要不斷更新自身信息化技能,主動參與到數字教學和家校互動中。此外,應當特別關注青少年這一特殊社會化階段,發揮陪伴、引導、熏陶等家庭教育優勢,積極培養青少年的社會規范、道德素養和心理健康。

  重視青少年網絡保護,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數字教育需要青少年更加密集使用互聯網和各類終端設備,政府、平台企業及社會各界應高度重視青少年網絡保護工作,預防和減少個人信息泄露、虛假和不良信息、網絡騷擾、網絡色情、網絡沉迷等網絡風險對青少年的傷害。學校和家庭應努力提升青少年的網絡素養,在日常教學和生活實踐中引導青少年提高網絡自我保護能力、增強信息化能力,培養數字時代更加綜合全面的高素質人才。(作者:朱迪,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青少年與教育社會學研究室副主任)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