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就業須這樣取長補短
根據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發布的《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19年我國留學回國人數達到35.35萬人,是同期出國留學人數的85.41%,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人員選擇回國就業。面對隨之而來的“回國潮”,許多留學生雖頂著海歸光環,但求職之路卻並非一帆風順。面對本土人才崛起、用人單位更看重實績而非學歷的現狀,海歸就業也呈現出新的趨勢。
“留過學”還要“經驗足”
隨著留學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企業對於人才的招聘不再是學歷至上,而是對個人的實際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現階段回國求職的留學生仍以“裸歸”居多。
所謂“裸歸”,是指隻有海外學位、沒有實習和工作經驗的海歸。蔡翔(化名)目前在國內從事職業規劃運營工作,她在幫很多歸國留學生制作簡歷時發現,不少人的“海外實習”一欄是空白。“以研究生為例,不少國內研究生會利用課余時間去實習,以積累工作經驗,但留學生課余時間多在參與小組作業,這有利有弊,弊就是留學生的認知隻停留在理論層面,就業競爭中缺乏優勢。”蔡翔建議,學生如果有國內讀本科、出國讀研的計劃,那麼本科階段一定要利用好大學四年時光,努力積累實習經驗。
對不少留學生來說,“裸歸”也是無奈之舉:國外研究生許多是一年制授課,課程安排很滿,這使得學生的確沒有時間關注實習。
張焯瑩2018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攻讀城市經濟發展專業碩士,當回憶起一年前找工作的經歷時,她感慨頗深。“英國留學的畢業時間正好與國內校招存在‘時差’,很多留學生回國之后國內招聘季已經結束了。”雖然不熟悉國內就業環境,但張焯瑩很早就為自己的就業方向做好了規劃——回國后進入互聯網行業工作。抓住暑假空檔,張焯瑩申請成為了騰訊的實習生,以積累實踐經驗,后來她又入職字節跳動,目前已定居上海的張焯瑩在拼多多平台做產品運營。“實習經歷幫助我迅速了解了國內的工作環境以及自己是否適應這個行業,這也讓我在‘金九銀十’的秋招中相較同齡人更有競爭力。”張焯瑩說。
避免扎堆一線城市
根據《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中有關數據顯示,“新一線”城市海歸就業人才已佔全國海歸總量的30.87%。雖然北上廣深對海歸仍有很強吸引力,但“新一線”城市的海歸吸納能力正在不斷上升。
放寬落戶政策、設置“海外高層次人才服務窗口”、建立創業基地、提供資金扶持、加大生活補貼……這已經成為“新一線”城市吸納海外人才的標配,彰顯出城市的引才熱情。
周蜜今年從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碩士畢業,早有回國工作打算的她,從去年12月起就開始著手找工作。參加過幾場面試、也拿到過一線城市的職位,但周蜜最終選擇在杭州就業。“我個人傾向於在互聯網行業就業,杭州作為‘新一線’城市,在互聯網、旅游業、服務業等方面都在飛速發展,這很符合我對於自己職業發展的期待。”
如今,周蜜在杭州一家游戲公司從事廣告投放管培方面的工作,她已在杭州生活了3個月,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狀態都很滿意,也打算在杭州定居。“相較於一線城市,這裡買房的經濟壓力小一些,而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服務等方面也都不錯,氣候環境也很好,生活在這裡的幸福指數會很高。”她說。
民營企業人才需求旺盛
企業的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能否吸納高素質人才是影響企業持續做大做強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民營企業在“出海”過程中,對海歸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強。
據《2019人才流動與薪酬趨勢報告》中有關數據顯示,36.1%的海歸在本土民營企業就職、26.7%的海歸在外資企業就職、13.5%的海歸選擇國有企業,這樣的數據,也反映了如今海歸的擇業觀。一方面,許多民營企業展示出了強勁的發展潛力﹔另一方面,一些民營企業雖小,卻非常注重人才培養體系和完備的晉升機制的建立,能讓新入職者有更多“獨當一面”的機會。
“我在找工作時,職位是否舒服、穩定並不是我的首要考慮因素。穩定的工作固然有優勢,但很多海歸更想憑借自己的外語優勢和國際視野大展身手,以此實現個人能力的突破。”張焯瑩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