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高校2020年高考招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設拔尖培養機制 育卓越農林英才

2020年06月16日13:47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6月16日電 (記者何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坐落於關中腹地的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內。當地歷史文化積澱豐厚,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當今世界上農業科技教育人才最為聚集的地區之一。校園學術氛圍濃厚,擁有最貼近現代農業科技的實驗、實習、實踐以及科研創新平台

學校作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首批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以及全國農林水學科最為齊備的高等農業院校。近日,學校教務處處長陳遇春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就考生和家長關心的學校專業特色及招生方面的熱點問題做出了權威解答。

2020年突出本研貫通培養特色,擴大卓越班招生

據介紹,學校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工程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化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8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 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2個學科進入ESI前1‰之列。

陳遇春表示,學校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從2002年開始設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和“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成立創新實驗學院,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具有國際視野和持久競爭力,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為國家和社會培養農林學科領域的學術領軍人才和業界精英奠定基礎,為國家現代農業和生命科學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2020年,學校將設立1個基地班和5個卓越班招生,實行本研貫通(本碩分流)培養。”

人才培養新模式實現學生差異化、個性化發展

據了解,學校立足新時期建設一流農業大學的辦學定位,根據現代農業、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及其他行業發展趨勢及學生個性發展需求,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重創新、高素質、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思路,建立通識教育為基礎的寬口徑專業教育模式,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特色鮮明的實踐教學新體系,強化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

學校建立“通專結合、本研貫通、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新體系,實施“三融通、三遞進、一卓越”331人才培養新模式改革,實現多元化教育模式轉變。同時深化推進按大類招生的“1+X”等模式,跨專業推進主輔修制度,充分尊重學生自主選擇、自由發展的權利。

“因專業特色差異,學校在幾十年辦學過程中,通過科學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形成了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引領未來農業發展的學術精英、創新創業技術領軍人才和社會發展管理人才。這些都在社會實踐中得到了鮮明的印証。” 陳遇春這樣概括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選擇最適合自己未來職業發展的專業

據悉,學校70個專業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學科水平高、科研水平高的專業。學校有25個“雙一流”專業,專業由一流學科來支撐,專業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學術化科研人才。二是產教融合率高、就業率高的專業。與社會發展關系密切,就業質量好,在科研和生產一線擔當大任的技術領軍者。如水利類、機械類、電子信息類等專業。三是復合性強、適應率高的專業。培養的人才既要鑽研專業,也要負責對農業社會的管理,適應性強,可以適應不同的社會崗位。八、九十年代學校曾被稱為西部縣長的搖籃。

“對一個考生來講,選擇專業應該思考什麼專業最適合自己未來職業發展。適合自己,把自己的才華和潛力與所學的專業有效融合起來,塑造一個最卓越的自己,這才是最好的專業,也是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在談及考生如何選擇專業時,陳遇春這樣說。

“一個好的大學和一個好的專業是相得益彰,人的成長和發展不僅僅是通過專業的教育,大學同樣重要。每一個大學都想把專業辦到最好,這是大學的責任。大學為學生提供的土壤、養分、環境以及文化的熏陶,是學生人生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和平台。因此我們在追求專業好與不好的同時,我們還要考量這所大學。隻有把大學的文化、大學的成長環境和最適合專業結合起來,學生們才能走過一段一生不可錯過的教育。” 

(責編:何淼、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