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打造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歷史學“課程思政”體系

2020年04月17日17:23 |
小字號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學專業於2019年入選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在推進“一流專業與一流課程”建設過程中,學院將“課程思政”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深入發掘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民族歷史中的優質思政教學資源,打造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歷史學“課程思政”體系,努力踐行“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要求。

受新冠疫情影響,新學期的各門課程暫時隻能採取線上教學形式。學院在部署相關工作時,專門組織教師結合當前全國乃至全球的抗疫背景,及時調整和優化教學方案,在中國史、世界史、民族史教學中有機融入歷史上有關疫病傳播及衛生防疫問題的講授,為學生科學應對新冠疫情,准確把握中國抗疫的制度優勢、理性反思疫情暴露的短板和不足,以及深刻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發揮史學獨特的思想價值引領功能。

周海建:《中國現代史》

《中國現代史》是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老師周海建開設的一門通史類必修課。有鑒於這次新冠疫情給中國帶來的重大影響,周海建在《史學寫作的技藝與規范》專題講授中,特別要求同學們結合疫情期間的見聞感受,進行一次以“民國時期的醫療衛生”為主題的學術寫作練習。在這次學術寫作中,同學們或以地域為中心,描述了北平、重慶、貴州、山西、上海、哈爾濱等地在民國時期的衛生防疫史﹔或以社會群體、專業機構為中心,聚焦了中醫、紅十字會、北平協和醫院等的抗疫活動﹔還有的對中醫理論、疫苗研制、港口防疫、水資源管理和中央蘇區的衛生防疫等相關問題做了專題考察,體現出對於時政問題的學術思考能力。

2018級歷史學基地班熊航同學的習作《從中小學教科書看民國時期青少年的疫病防治》以民國時期中小學教科書為研究對象,梳理了不同階段針對青少年群體的疫病防治教育工作,指出將現代疫病防治內容編入教科書,反映了醫療衛生觀念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促進了青少年群體的防疫知識普及,對當今醫患關系的處理也有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

陳雨萌同學在參閱皮國立著《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中華書局2019年版)的基礎上,勾勒了民國時期西學東漸背景下“細菌”知識給中醫理論帶來的積極變化,並由此進一步重點關注了傳統中醫在此次抗擊新冠疫情中的特殊作用。

魏建東:《藏族史》

《藏族史》是歷史文化學院中國民族史教研室老師魏建東開設的專業選修課。魏建東首先對西藏史上醫學、傳染病防治進行了介紹,而后向同學們推薦了由克裡斯托夫·貝克威斯(白桂思,Christopher Beckwith)寫作,端智、宗喀·漾正岡布譯注、校訂的《公元七八世紀希臘醫學傳入吐蕃考》(The Introduction of Greek Medicine into Tibet in the Seventh and Eighth Centuries)、陳慶英、王曉晶發表的《六世班禪東行隨從種痘考》與由亞歷克斯·麥凱(Alex McKay)寫作的《“上佳之法”——西藏對抗天花的斗爭,1904-47》("An Excellent Measure": the Battle Against Smallpox in Tibet, 1904-47)三篇關於西藏醫學、傳染病史的文章,帶領同學們梳理了西藏醫學的源流與抗疫經驗,充分體現了學院邊疆民族史教學的特色和優勢。

完成課上學習及課后閱讀后,同學們提出了對於西藏醫學及疫情防護方面的看法。來自西藏日喀則的藏族同學邊巴卓瑪認為,在學習了歷史上藏族人曾吸納了多方面醫療技術,例如引入古希臘的醫療手段,學習中原王朝以接痘的方式預防天花,並在近代實現普及的知識后,她愈發堅信世界各地的人們應當以史為鑒,通過醫學技術的交流共享,攜手抗疫。

來自內蒙古呼倫貝爾的蒙古族同學額震了解到吐蕃時期西藏醫學技術已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贊普赤鬆德贊和鬆贊干布在位時期,都曾經延請希臘醫生擔任御醫,這些御醫的思想或多或少地對早期藏醫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許多的醫學著作也在此時被翻譯成藏文。

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胡水香同學通過閱讀發現,在18世紀,西藏地區上層人士接種天花的方式尚比較原始(將已得過天花並且痊愈的人身上的痘痂磨碎成粉植入人體,需要一定的醫療設備且對環境的要求很高),接種這一行為存在很高的風險性,並且對六世班禪是否死於天花提出質疑。課程還進一步激發了同學們對於本民族、本地區醫療衛生史的研究熱情,為未來的課程論文、學年論文以及大創項目選題,啟迪了思路。

嚴賽:《跨境民族概論》

《跨境民族概論》是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史實驗班的一門必修課程,特別增設了“跨境民族歷史上的疾病災荒與應對”師生研討環節,通過講解《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中《朝鮮族簡史》《赫哲族簡史》《鄂溫克族簡史》等涉及中國古代歷史上跨境民族防疫治災的內容,增進了大家對於疫病跨境、跨族群傳播的歷史認知。同學們在超星網絡教學平台積極參與討論,探討蒙古族、壯族、赫哲族、傣族、鄂溫克族、傈僳族、朝鮮族等跨境民族在歷史上對重大疾病、災荒事件的應對,加深了對於當下各項抗疫舉措的體悟。

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同學額日古納在討論中提到,由於北方草原的生活環境較為惡劣,蒙古族深受疫病災荒的毒害,因此會採取隔離的手段來防病。《出使蒙古記》記載,當有人生傳染病時,他的門前將會被挂上牌子,提醒他人切莫出入。且隨著藏傳佛教的傳入,通過接種牛痘來預防天花的方法也普及開來。來自雲南的壯族同學廖鈺了解到,壯族先民越人生活在華南一帶,氣候炎熱,多雨潮濕,瘴霧彌漫,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跌打損傷和痧、毒、風、濕等疾病十分常見。“瘴氣”與“瘧疾”有著密切聯系,歷代醫著都把“瘴瘧”歸入瘧疾的范圍。面對這種疾病,越人有很多應對方法,最為人所知的是干欄建筑。此外,還常常內服姜蔥湯,或用姜湯進行泡浴,在房中焚燒艾草、蒼術等草藥用來除濕避瘴、辟穢解毒。

胡曄:《美國史》

《美國史》既是歷史文化學院17級基地班的專業選修課,又是面向全校其他院系學生開放的公共選修課。在課堂上,世界史教研室的老師胡曄導讀了美國學者戴蒙德的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第十一章“牲畜的致命禮物”,啟發同學們從全球史視角把握和分析當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蔓延流行之勢。胡曄老師提示,美洲發現后,印第安人口大量減少,傳統觀點認為是殖民者對印第安人的屠殺導致了這樣的結果,但是瘟疫史學家發現是舊大陸帶去新大陸的很多動物身上的病毒,感染了印第安人,導致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即死於瘟疫的印第安人口遠大於殖民者屠殺的人口。這就是舊大陸帶給新大陸的“致命禮物”。

本節教學引發了同學們有關人類與瘟疫、自然關系的深度思考。2017級基地班的胡婉靈同學從病毒傳播途徑的角度分析,歷史上幾乎所有大規模致命傳染病都是人從動物處繼承而來的,不應低估病毒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應當保護動物和生態環境。

張冰倩同學以環境史和跨國史研究為主視角,強調了包括病毒傳播在內的系列變遷應當引起對環境和生態的關注,而關於疾病控制、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等均屬於全人類的問題,應當跨越國界以全球化視野共同應對。

張澤鯤同學通過學習明確了“動物染人”這一傳染病路徑的原理,並倡導對破壞生態平衡、亂捕濫殺野生動物的行為說“不”。他特別注意到今年的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這促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

同學們的積極參與和認真思考,也証明旨在溝通歷史與現實的“課程思政”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胡曄在課后表示,此前每學期的《美國史》課程也都要講授涉及瘟疫史的內容,但往年同學們的反饋並不熱烈,而且也少有同學真正對此問題感興趣。但今年講到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由於跟現實的密切聯系,同學們對瘟疫史的興趣明顯高於以往。

廖靖靖:《書香民大:鑒往知來·中國史論著閱讀》

由學院中國古代史教研室老師廖靖靖主講的《書香民大:鑒往知來·中國史論著閱讀》課程是面對全校學生開放的公選課,體現了歷史學專業融入和服務全校思政教育大格局的努力。課程精心設置了與疫情相關的教學內容,例如第一課就梳理了中國古代史上的疾病與醫療知識,探討歷史上的疾病和醫療史的獨特地位。該課程授課形式多樣,學院微信公眾號會定期推送相關導讀視頻,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閱讀與研討,效果良好。

廖靖靖表示,疫情牽動著同學們的心,關於中國古代史中的疾病和醫療的書目推薦和課程受到了很多非歷史專業學生的關注和重視。二十余位來自民族學與社會學、哲學與宗教學、音樂、文學等學院的同學選擇精讀了於賡哲先生《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一書,並跟隨老師每三天打卡一次(目前已經進行了5次),深入學習醫療史和疾病史的知識,從而客觀、理性地認識世界上的流行性傳染病及其應對。其中一部分同學還計劃以此為基礎撰寫讀書報告,和老師討論如何延展閱讀、以便更為全面的了解相關問題的歷史背景。可以說,本次教學初步實現了疫情期間“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理念、模式之轉變。

來源:中央民族大學

(責編:郝孟佳、何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