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為了上好課,這些教授“主播”們各出奇招

2020年04月17日15:30 |
小字號

因為疫情的影響,新學期開學,安靜的校園中,沒有了朗朗讀書聲,師生們在網絡兩端、屏幕內外相見,開展線上學習。老師們零基礎學習網絡技術,變身“主播”,不斷掌握技巧,線上上課線下“充電”,深度挖掘課程內涵、開發各方資源、增設增加創意環節……書房當教室,網絡變課堂,為讓學生們學習更輕鬆,收獲更豐碩,這些來自高校的“主播”教授們拼了!

清華大學:教學生開展“雲上”藝術實踐

面對疫情帶來的教學困難,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的老師們迅速建立了春季教學交流群,安裝攝像頭、調整細化教學方案、夯實藝術理論基礎……在老師們的努力下,繪畫系如期開課了。雨課堂+視頻會議+微信,一場史無前例的“雲端”藝術實踐課實驗開始了!

任課教師李睦這學期主要為繪畫系2017級本科生講授《色彩》這門課程,相對於平常時期的教學而言,特殊時期的教學,確實徒增了許多的困難,首當其沖的便是條件和材料的局限性。“學生缺少畫筆、畫紙、甚至缺少色彩課所必須的顏料。此外,家中的網絡和畫畫條件自然不比學校來的方便,往日的藝術氛圍和影響也不復存在,大家隻能坐在桌前或床前,跟線上的老師同學進行交流。隔著萬水千山在屏幕上看同學們的神情,聽他們談自己的心得,分析他們的實踐畫作,做教師這麼多年,此番情景和滋味還從未體驗過。”這是李睦記錄的第一周在線教學感受。

對此,李睦及時修改了教學方案,讓課程內容更適應網絡教學,鼓勵學生們利用有限的材料進行創作實踐。為了活躍在線課堂氣氛,提高同學們在線上課的積極性,李睦還引導同學們在線提出問題。評講作業時,他則更願意通過視頻會議軟件直接點評學生的作業,當場提問或解答,持續進行交流,以達到互動效果。“線上討論與線下相比,更集中、更有效。隻要教師有充分的准備和有效的講授,課堂還是精彩紛呈的。”李睦說。

中國人民大學:來一場穿越古今中外的戰“疫”之旅

看原汁原味名師視頻,聽學術大家真知灼見。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推出“人大戰‘疫’ 名師論道”系列線上講座。在第三期節目中,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守英教授開講“瘟疫與人類發展”,結合當前疫情實際,追溯古往今來人類與疫情發展的歷史,為學生帶來一場穿越古今中外的戰“疫”之旅。

劉守英教授首先從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與學生探討瘟疫和人類發展的關系。客觀理性地思考瘟疫產生的影響,真正將瘟疫納入對政治、經濟、社會的考量。在此基礎上尋找應對瘟疫的方法,探索人類的未來。隨后,他從歷史看全球,講述了十四世紀 “黑死病”席卷歐洲、英國倫敦1665年大瘟疫、20世紀初世界流感大流行等,讓學生們了解歷史,了解曾經人類經歷的全球化瘟疫。

回顧過去的歷史,劉守英教授啟發學生們針對當下疫情,進行總結反思,並提出了幾點關鍵舉措:一是及時有效的隔離﹔二是現代醫學科學的勝利。從早期人類在應對瘟疫的時候靠信仰和傳統醫學。直到近現代醫療技術的創新發展﹔三是公共衛生制度改革﹔四是科學家的作用和定位﹔五是瘟疫全球化與醫療衛生合作國際化﹔六是權威、高效、有序的應急體系﹔七是人類自身的習慣革命。

在線課程結束后,學生們表示,劉教授的在線課信息量豐富,十分具有教育意義,對了解疫情的歷史發展有了更深入的學習過程,感覺像進行了一趟“時空穿梭”之旅。

北京科技大學:教師網課播放“下課鈴”,學生感覺身處教室

能環學院熱能系教師任玲在“工程流體力學”課堂布置學生課下“自制Water bell”動手小實驗。學生們腦洞大開,選擇家中的化妝品瓶、瓶蓋、湯勺、電池、擀面杖等各種物體制作出不同形狀的“Water bell”﹔還有學生研究了不同水流速度、水柱高度、鈍體大小等因素對“Water bell”生成的影響。通過這樣一個動手小實驗,學生們從中發現流體力學很有趣,懷揣一顆“科研好奇心”開啟了本課程的學習之旅。

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教師王麗娜為充分發揮教學的主動性,選定“雨課堂+騰訊會議+EV錄屏授課+課程微信群”的多平台模式,開展新學期的線上教學工作。她一方面將視頻、文檔資料發送至課程微信群供學生下載學習,通過EV錄制屏幕,播放PPT的動態效果,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她也通過屏對屏的騰訊會議實時檢驗學生課堂內的狀態,引導學生討論,調整課堂教學進度和節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此外,她還下載了純音樂版上下課鈴聲,將鈴聲調整為鬧鐘定時播放,目的是真實地還原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課后,學生們都表示,網課上得很歡樂,感覺好像還坐在教室一樣。一些學生甚至還假裝自己在學校的課堂,“老師再見!”“下課了,去吃飯!”“去給我佔個座!”師生同心構筑的有愛課堂,教師線上教學恪盡職守,讓特殊時期的課堂變得格外歡樂。

北京語言大學:主播老師的三大實踐

李吉梅老師本學期開設的《物流信息管理》課程,是信息科學學院信管專業的專業選修課,這門課程主要強調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的提升,是要求學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礎上,重點掌握與應用企業物流信息管理的技能。疫情期間,主講教師李吉梅將原有的翻轉課堂轉換為在線課堂,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探索和創新。

一是教學活動多樣化。線下課堂老師可以時時關注學生的表情與反應,及時地與學生進行面對面地問題討論,互動效果較好。為了能夠與線上課程達到基本相同的互動效果,李吉梅老師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包括調查問卷、投票、評分、簽到、課堂測驗、主題討論等,並在線上課堂中靈活應用。她說,這樣可以了解學生的實時參與度和學習效果,掌握學生的學習偏好和學生對授課過程中的意見與建議,幫助自己改進在線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是教學環節多樣性。線上課堂容易受社會網絡的通暢性、學習平台的服務能力、學生端學生設備的性能等諸多問題影響,所以需要使用多種教學形式和多個教學環節。李吉梅老師採用“課前預習+直播答疑、課件自學+章節測驗+問卷調查、課后復習+練習+作業”的教學模式,將授課內容碎片化、教學環節多樣化,提升了師生學習效果。

三是將思政內容引入課堂。疫情環境下的課堂思政教育不容忽視,在開課前,李吉梅引入一些時政新聞、德育案例、健康常識等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疫情防控的戰略部署、調節身心健康。“隻有創新探索,師生才能讓線上學習效果不打折。” 李吉梅老師說。

北京建筑大學:開啟“搶答模式” 讓線上課堂更精彩

“老師,這個題目我會。”“老師,這個問題我來答!”這是北建大文法學院袁力老師的一節線上課。在課上,她開啟“搶答模式”,從容地與同學們課堂互動。

而這線上課的從容,是她課下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准備的成果。例如,安裝有線寬帶以確保穩定的網速,測試各個系統作為互相補充,上課時哪個時段最安靜、學生學習效率最高,都在她的考量之內。在准備過程中,袁力老師還參加了學院線上課程的多次培訓,多方指導,及時找到學校技術人員為她答疑解惑,為線上教學保駕護航。

袁力承擔的《刑事訴訟法》是專業核心課,該課程於2017年始借助專業平台進行課程資源建設,現有包括電子教材、教學視頻、教學課件在內的教學資源和多種形式的助學資源,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自學需要。而想要靈活使用也並不容易,面對各種軟件和功能,袁力都必須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並熟練操作,才能做到線上教學的游刃有余。而開啟課堂上的“搶答模式”就是她發掘出來的一個與同學們互動的方式。這種模式一方面保証同學們的在線學習的狀態,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大家思考的積極性,保証上課時同學們“人在心也在”。

每次課后,學生們也都會主動和她交流學習感悟。“線上教學這種全新的教學方式不同於以往,我們與老師的互動由教師的面對面變為了網絡上的語音交流,但老師總能激發我們線上學習的熱情,幫助我們提高效率。” 學生張望倫說。

記者 蘇珊 綜合整理

來源:現代教育報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