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女教師王秀玲: 堅守三十三載耕耘幼教天地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洒進窗戶,河南省桐柏縣新集鄉小天才幼兒園園長王秀玲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整理課件和資料,熟練地打開手機直播,奔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她的特殊戰場:幼兒空中課堂。
“折紙小實驗真有意思。”“我今天自己刷碗了。”……手機屏幕上,孩子們的稚言稚語不斷閃動。為了保証疫情期間孩子們的教育不斷線,王秀玲開設了空中課堂,不僅包括繪畫、音樂、古詩等課程,還安排了禮儀、安全等各種知識學習。3月底,村裡開始復工復產,王秀玲立即組織老師們為留守兒童上門教學。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帶著這個想法,現年57歲的王秀玲耕耘在王寨村這片熱土上,堅守33年耕耘幼教天地。
王秀玲(右一)給孩子們上手工課
村裡學前教育也能標准化
2018年年底,經過兩年的籌備和建設后,佔地2500平方米的“新集鄉小天才幼兒園”終於落成。隨著硬件的更新,學生們課堂內外的體驗也變得豐富多彩。課上,孩子們可以通過多媒體一體機學到新鮮有趣的知識﹔課下,孩子們可以報名參加口才班、籃球班以及森林運動會、國防啟蒙教育等各式各樣的活動。
1987年,村裡開辦學前班,作為王寨村為數不多擁有高中學歷的年輕人,王秀玲成為村裡唯一一位學前班教師。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村裡的變電房,一頭是變壓器,一頭是孩子們的教室﹔村裡建房剩下的水泥石板,是孩子們的課桌﹔她一張口,就是孩子們的教材。多年來,在她的努力下,孩子們從土坯房搬進瓦房,又從瓦房搬到平房,再從平房搬到樓房﹔從水泥石板的課桌,換成木質的教學桌椅,再到如今的標准化兒童塑料課桌。她帶著一屆又一屆的孩子,從鄉裡鄉親口中入學前的“學前班”走到劃分大中小班的“幼兒園”。
長期以來,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都是客觀存在。由於薪資水平、福利待遇以及生活條件、工作環境等方面的差異,鄉村教育領域很難留下優秀人才,這也是王秀玲一直以來的一塊心病。為加強幼兒園的師資力量,她時常組織幼兒園老師到本縣、鄰縣及市裡的優秀園所學習、培訓,鼓勵她們考証考級,注重提升幼師隊伍素質能力。不光是走出去,她還邀請縣裡的七色花幼兒園園長到村到園指導、培訓教師隊伍,為的是給村裡孩子帶來更好的教育。
如今,王寨村所在的新集鄉共有5所幼兒園,其中4所在鎮裡,唯有王秀玲創辦的這一所,多年堅守村庄一線教書育苗。鎮裡居民在當地有工作有生計,而村裡大量村民隻能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兒童無論是生理健康還是心理健康,格外需要有質量的照看。王秀玲說:“希望俺們的付出,能幫助解決留守兒童父母的后顧之憂,讓村裡孩子接受更好教育,農村的孩子不能總是輸在起跑線上。”
看不到孩子心裡就不踏實
有句話,王秀玲經常挂在嘴邊,“看不到孩子心裡就不踏實。”33年的執教生涯中,她養成趴在課桌上睡午覺的習慣,“這樣孩子們有什麼情況,我第一時間就能發現。”
2005年,王秀玲在務農時意外從車上跌落,導致右手手臂骨折。鄉鎮衛生院醫療條件有限,再加上自身過敏體質,王秀玲前前后后做了3次大手術和多次小手術。但每次一出院,王秀玲都回到教室跟孩子們待在一起。
當年的學生家長、黃海軍媽媽回憶道:“那時候,我去接送孩子,總能看見她右手打著石膏,脖子上挎著繃帶,用左手在黑板上寫字、講課,坐課桌前批作業。我當時就跟孩子說,你看,你們要是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你們老師?”
后來又有一次,王秀玲聽到孩子們在吵鬧,急忙跑過去,不料從台階上意外摔下去,導致雙腳骨折。新集鄉中心學校的鄭紅偉老師回憶道:“我們鄉中心學校教師跟縣教育局領導去幼兒園視察,到小天才幼兒園,發現王園長正坐在輪椅上給孩子們講課,腿上還蓋著毯子,當時的畫面我至今還記得很清楚。”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村裡不少留守兒童沒有手機,沒辦法上網課。村裡復工復產后,王秀玲第一時間就上門排查孩子們的情況。王秀玲稱:“我就想知道孩子們在家過得怎麼樣。現在村裡有很多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經常又管不好。如果我的付出能代替家長盡些責任,何樂不為呢?”
傾心關愛學生贏來好口碑
在昔日學生姚建的印象中,王秀玲待學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王老師家裡條件並不好,但我們那會上學的時候,用的鉛筆和作業本都是她買的。每次她都說先記著,后面統一收費,最后卻一次費用也沒有收過。”
姚建和兒子兩代人都曾是王秀玲的學生。如今,姚建常年在遼寧務工,兒子跟爺爺、奶奶留在村裡。談起兒子的教育問題,姚建感慨道:“王老師這麼多年一直是那麼認真負責,孩子交給她,我心裡踏實。”
桐柏縣七色花幼兒園羅園長說:“從王園長身上,能看到老一輩幼教人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一點值得我們年輕的幼教人學習。”
對學生,王秀玲傾其所有,自謂問心無愧。然而,對於家人,王秀玲卻一直滿懷愧疚。王秀玲與丈夫1993年結婚,生有兩個孩子。大兒子今年26歲,小兒子今年14歲。一開始,丈夫非常支持王秀玲的幼教工作,幫她蓋房子,給孩子們做飯。但隨著王秀玲投入金錢、時間、精力越來越多,丈夫有時也會怪她,“你不考慮自己的孩子嗎?”
王秀玲心裡也明白這個道理,但她就是放不下自己的學生。為建設新幼兒園,王秀玲一家已負債累累。今年幼兒園遭遇疫情,老師們的工資開不出,隻能用大兒子的工資先頂著。她鄭重對大兒子李唐桐說:“兒子,媽對不起你,在你這個年紀,媽也沒能留給你什麼積蓄,反而可能留下一身的債務,媽對不起這個家。”對於王秀玲的堅持,李唐桐表示很理解,“這份事業她堅持了大半輩子,這份堅韌,很多男人都比不上,我這個當兒子的,當然要支持她。”
2019年年底,王寨村村委會給王秀玲送來一面錦旗,上書“建國為民,幼教為先。”王寨村黨委書記兼村主任萬清同說,“王秀玲這麼多年堅持辦幼兒園很不容易,她做的是實實在在的好事。歷屆村書記都知道王秀玲,也都非常支持她。但村裡實在能力有限,隻能在精神上多支持。”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到2020年“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城鄉基礎教育資源均等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正是因為有像王秀玲這樣的一大批鄉村教師,傾其所有,克服困難,扎根在基層教育一線,才使得這個目標距離實現有了越來越多的可能。(文/劉杰﹔圖片均由被訪者提供)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