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大課”觀后感——
講高度、挖深度、拓廣度與增溫度
2020年新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時至春暖花開之際,“疫情防控思政大課”如約而至,千萬師生齊聚網絡課堂接受教育洗禮。作為新時代一名普通的高校思政課教師,聆聽完4位專家的精彩分享,深感受益匪淺,頓感思緒萬千。這次思政大課也使我對思政教育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深化理論認識,用學術講政治——
疫情防控思政大課的高度
政治性是思政課的本質屬性,講出思政課的政治性是思政課教師的基本要求。這一方面要求思政課教師首先要講政治,要有政治意識,要有政治眼光,要有政治素養﹔另一方面要求思政課教師要具有能夠講政治的能力。
這次疫情防控思政大課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其根本原因就在於4位專家政治信仰堅定、理論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他們經過對疫情防控的理性思考,結合自己的學術專長,將自己對疫情防控的學術研究融入思政課堂。無論是講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人與自然的理性反思,還是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中國治理疫情歷史經驗,又或是講青年學生的責任與擔當,無不深深體現了深厚的學術功底。
因此,對於新時代一名普通的思政課教師而言,上完這次思政大課,首先深深感到的是真正講好思政課,真的需要強化理論研究,學會“用學術講政治”。
立足經典思想,解析基本原理——
疫情防控思政大課的深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是要教會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實踐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博大精深,要想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真諦、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需要扎扎實實回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4位專家在講課中論及“人與自然關系、構建綠色生活方式”時,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信手拈來”,涉及大量經典著作及疫情防控相關的系列論述。
正是源於對這些經典著作的深入研究和系統思考,4位專家才能夠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演變了然於胸、對生態興衰與文明變遷的關系理解深刻、對主觀自律與剛性他律的解析精准到位。也正是基於對經典著作的深入把握,專家們才能深入淺出地解析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事物矛盾運動規律的觀點、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社會主義本質特征與建設規律的觀點等一系列基本原理。因此,對於新時代一名普通的思政課教師而言,上完這次思政大課,深刻意識到要讓思政課“講理透徹”,需要繼續強化馬克思主義者的看家本領,深入回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讀學習。
總結歷史經驗,關注世界視野——
疫情防控思政大課的廣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是一個過程,既需要對縱向歷史經驗的總結,又需要對橫向世界視野的關注。回首過去,總結歷史經驗是為了啟迪當前、指引未來﹔立足現在,關注世界視野是為了增強自信、凝心聚力。4位專家在講課過程中,充分展現其深邃的歷史意識和敏銳的世界意識。艾四林教授指出構建戰“疫”命運共同體,解析全球共同應對疫情的責任與擔當﹔秦宣教授從新時代偉大斗爭的角度解析疫情防控,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優勢,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合理可為,但同時要注意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王炳林教授回溯中華民族數千年抗疫史,全面解析中國數千名抗疫經驗的當代價值。馮秀軍教授通過對中華民族悠久愛國歷史文化的弘揚,深刻闡釋當代青年歷史責任與擔當。
4位專家的講課既有對縱向歷史的總結提煉,也有對橫向世界的對比分析,在不知不覺中為學生增強“四個意識”、 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奠定堅實基礎。因此,對於新時代一名普通的思政課教師而言,上完這次思政大課,充分認識到學生在思政課上要想“站的更高一些、看的更遠一些、想得更深一些”,需要思政課教師具有厚重的歷史經驗和寬廣的國際視野。
密切聯系實際,教學貼近學生——
疫情防控思政大課的溫度
理論學習著眼於理解更著重於應用。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需要思政課聯系實際、貼近學生,充分彰顯出思政課的溫度。這次疫情防控思政大課,專家們結合本科階段4門思政課,進行了疫情防控融入思政課的精彩示范。在觀看思政大課的過程中,眼球始終盯著屏幕,思緒始終跟著專家。結束之余,我一直在沉思一個問題,為什麼他們的思政課能夠時時抓住大家的眼球?讓大家情不自禁地跟著授課的思路同向同行?除了上述3個方面的原因之外,我認為還有獨特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的講課密切聯系實際、教學貼近學生。
從整個思政大課來看,4位專家做了精心准備。一方面全面了解疫情防控的最新進展,另一方面對當代青年學生群體特點精准把握。一個個真實的疫情防控案例、一組組精准的疫情防控數據、一幅幅感人的疫情防控照片、一句句貼近學生實際的話語表達……這些在無形中營造了一種獨特的思政大課環境,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之感,切實拉近了主講教授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對於新時代一名普通的思政課教師而言,上完這次思政大課,充分意識到要讓學生“真心喜歡”思政課,就需要增加思政課的溫度,真正做到理論闡釋回應現實問題,思政教學貼近學生實際。
(作者系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