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行業人才需求,職業院校怎樣銜接、如何滿足

曾天山
2020年02月04日08:5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行業人才需求,職業院校怎樣銜接、如何滿足

編者按:教育的根本責任在於人才培養。培養經濟社會、行業企業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則是全國所有職業院校在開展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過程中,必須高效高質量完成好的共同任務。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進入新技術階段的時代,我國職業院校怎麼回應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如何培養行業企業真正用得上用得好的實用性人才,既是事關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更是相關院校必須一再提醒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重大命題。今天,我們刊發此版,就希望對於院校和行業的人才培養形成另一個思考的視角和實踐的切口。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盯准行業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及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不斷加快,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職業層出不窮,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佔據半壁江山的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逐步進入了從規模大走向質量優,邁向實力強的跨越式發展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的需求,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優化學校、專業布局,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因應於新要求,就需要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學校和專業布局,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的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發揮行業在人才需求預測中的重要作用,依據於行業用人需求,促進供需有效對接,促進教育鏈、專業鏈與產業鏈、人才鏈的有機銜接,進而引導職業教育行政部門和院校合理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強化專業內涵建設,改善教育資源配置,從而推動教育鏈、專業鏈與產業鏈、人才鏈的有機銜接,有效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效益和人才培養質量,以確保職業院校對於行業的人才需求,能接得住、培養得好。

職教人才供給與現實需求仍有差距

2014年以來,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委托全國48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完成了74個《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報告》的研制,圍繞一、二、三產業發展的新形勢與新要求,重點聚焦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行業開展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五方面的問題——

第一,人才供給總體不足,存在供求總量與結構失衡問題。一是不同行業人才供求數量匹配度不同。多數行業人才供給缺口很大,既有發展態勢迅猛的雲計算與大數據等新興行業,也有工作特殊或艱苦的漁業等傳統行業,后者還面臨專業招生下降和在校生規模較小的問題。二是部分行業人才供求層次結構不匹配。按照本科及以上、高職、中職劃分,不同行業技術技能崗人才學歷結構分別呈橄欖、金字塔、倒金字塔等類型,且總體趨勢是未來人才需求學歷層次上移,高職、本科需求比例持續增大,與目前中高職層次相關專業培養規模不完全匹配。如醫學檢驗行業本科、高職人才供求基本平衡,中職供大於求。三是部分行業人才供求規模出現專業結構失衡,如漁業、水利等人才培養主要集中在某(幾)個專業,其他專業開設點數少、規模小,與相關崗位需求存在結構性錯位。

第二,多數專業結構布局與產業結構布局基本匹配,少數有一定偏差。一是專業結構體系和企業崗位群需求不匹配。如漁業、硅材料、冬季體育等行業產業鏈延伸拓展,院校現有專業群覆蓋不了相關崗位需求。二是區域專業布局與產業布局不相適應,有的區域供大於求,有的供小於求,有的持平。如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在華北、華東和華南地區人才缺口較大,供不應求態勢明顯﹔東北、西南和西北地域供需基本平衡。北上廣深等雲計算大數據發達地區人才供給較多,但貴陽、合肥、天津等地區人才供給不足。

第三,培養目標總體明確,定位還不夠精准。一是互聯網金融等新興行業的新職業崗位能力要求逐步清晰,相關新設專業(方向)定位還待明確,培養方案還待建立。二是適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的專業定位未對接崗位職責及時調整。如對接現代漁業“技術服務+營銷”的新模式,有關專業培養目標還待轉向培養水產養殖與技術服務為主的專門人才。三是企業更關注學生的職業素養、通用能力和應用能力。如高分子行業認為相關專業培養目標缺少適應崗位轉型升級變化的能力素質新要求,院校應培養學生應用新材料、大數據應用以及綠色化工、行業文化認同等職業素質。

第四,多數專業課程體系支撐度較好,少數針對性不夠。一是針對智能制造機械、數字出版等行業新設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還不成熟,其專業核心能力培養與崗位需求存在較大偏差,“拼盤式”專業核心課程較多。二是不適應崗位專業性和復合性發展需求,相關課程比例偏低。如為滿足漁業行業轉型升級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企業認為應增加電子商務、市場營銷、水產品流通管理等營銷類課程。三是課程適時調整和更新不夠,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等內容尚未進入課程。如城市軌道交通專業課程缺少軌道交通新技術新設備應用等內容﹔醫療器械專業課程缺少人工智能、可穿戴、增材制造等醫療新技術內容。

第五,專業建設保障條件不足,實踐教學效果達不到要求。一是實訓條件落后或數量不足,無法滿足實踐能力培養要求。如48.39%已建軌道交通實訓室的職業院校實訓室已落后,無法滿足課程教學和技能訓練要求。二是工學結合有難度,不能有效開展實訓教學。許多職業院校的理論教學比重較大,企業現場實習和實際業務實訓的頻次和總課時太少,不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綜合技能。三是院校師資力量亟待加強。如互聯網金融專業部分教師缺乏最新專業技能,而企業因為技術保密和知識產權等因素,不願意對院校教師進行深層次培訓,限制了教師“雙師”素質提高。

院校需優化專業群結構、規模和內涵

職業性和實踐性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職業教育與產業界有著天然聯系,所以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內在因素必須與行業需求的外部發展緊密銜接。換言之,企業和職業院校在培養技能技術型人才中有著共同的責任和目標。企業應主動將構建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納入企業發展價值鏈中,院校應深化產教融合,主動對接產業需求,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構建全方位合作的校企協同育人體系。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職業院校應該結合當前行業人才需求現狀和院校的專業群實際情況,積極圍繞區域產業發展實際需要,科學合理設置專業,更有效配置職業教育資源,不斷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第一,適應行業發展態勢,動態調整專業培養規模。針對硅材料、互聯網金融等新興行業或新業態出現的新職業崗位需求,增設新專業。針對漁業、高分子等艱苦行業招生萎縮的現狀,適應崗位新變化,優化專業內涵﹔加大學生資助力度,擴大定向培養規模,提升專業吸引力。結合雲計算與大數據、數字出版等行業的區域人才供給匹配情況,合理調整區域院校布局和人才培養規模。

第二,對接職業崗位群需求,合理構建專業體系。對接現代漁業、智能制造機械等行業產業鏈延伸,擴大專業群覆蓋面,優化專業體系,合理定位各級培養目標,通過中職的基礎性、高職的技術性、應用本科的工程性,系統構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專業體系,在學歷提升的同時保証能力的提升,滿足行業企業對高層次和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第三,結合國家戰略和區域特點,優化專業結構布局。根據水利、模具、冬季體育等各行業國家發展戰略,依托區域行業資源優勢,按照優先發展、重點支持、適當限制的思路,通過支持重點區域和扶持薄弱地區相結合的方式,服務區域產業定位,合理規劃各層次專業布局、結構規模和目標定位,建設適應需求、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專業群。

第四,深化產教融合,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加強校企合作共辦專業機制。強化行業指導,推動企業深度參與,通過課程共建、資源共享、師資互補、技術服務、項目合作等方式,不斷創新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等合作育人模式。對接行業用人需求,充分發揮專業設置管理系統和人才需求信息平台作用,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推動行業協會、用人機構等第三方開展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估。

第五,對接職業崗位要求,強化專業內涵建設。加強行業文化和職業素養培養,提升學生對行業的熱愛度、專業的認可度、工作的敬業度。對接職業崗位新變化,動態更新專業教學標准體系,擴大引進國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加強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廣泛應用虛擬仿真技術,優化課程結構和內容。加強工學結合,強化實習實訓,開展好企業認知實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的實施和考核工作。落實“1+X”証書制度,加強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引導學生獲得多種職業技能等級証書。

第六,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增加專業建設投入,改善教學條件,提高教學設施設備水平,建立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社會服務等為一體的開放式合作型實訓基地。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培訓力度,落實專業教師企業實踐制度,提升雙師能力﹔加大聘用兼職教師數量,優化專兼隊伍結構。搭建校企合作有效平台,鼓勵引導行業企業從職業指導、資源共享、師資培訓、實訓實習等方面給予職業院校支持。

(作者:曾天山,系教育部職業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