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強基計劃”:變·改·試

2020年01月16日09:05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

特別是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和人才競爭日趨激烈。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作為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教育,能否跟上時代的腳步,能否踏上歷史的巨浪滾滾向前?

在深入總結高校自主招生16年試點經驗,充分借鑒上海等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成果的基礎上,近日,教育部出台《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也稱“強基計劃”),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2020年起實施“強基計劃”。

這是繼《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以來,高校人才選拔培養迎來的又一重大變革。作為新高考在新時代的新突破,集中體現了新高考的改革方向。

變,直面現實問題

“強基計劃”開宗明義: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維度考核學生的評價模式,逐步形成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的有效機制,重點破解基礎學科領軍人才短缺和長遠發展的瓶頸問題。

與之前試點的自主招生不同,“強基計劃”從選拔定位、試點學校范圍、招生專業、報考條件到入圍高校考核方式、錄取方式及培養模式等,進行了系統性重塑。

“強基計劃”明確,起步階段,遴選一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開展試點,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結合高校辦學特色,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基礎學科專業安排招生。

在制度設計上,“強基計劃”將選拔兩類群體,主體是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和少數在某個領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偏才怪才”。

就考核而言,取消論文、專利等作為入圍高校考核條件的做法,將以往自主招生的“降分錄取”改為“基於統一高考的多維度考核評價”,按綜合成績重新排序、擇優錄取,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績發布后,同時,教育部指導高校積極探索建立基於能力考查的筆試、面試,增強選才的科學性。

具體來說,針對第一類考生,高校根據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佔比例原則上不得低於85%,並按考生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進行錄取﹔針對第二類考生,由高校提前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破格錄取的辦法、標准,並向社會公布,組織專家對相關考生進行嚴格考核,達到錄取標准的,經高校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報經生源所在地省級高校招生委員會核准后予以錄取。

“科學性與公平性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也是一對難以平衡的矛盾。自主招生政策實施16年來,也一直在探索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鐘秉林表示,此次改革面對現實問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切,著力解決自主招生中申請材料造假、高校提前“掐尖”等問題,進一步嚴格規范招生程序,明確高校考核要安排在國家教育考試標准化考點進行等舉措,建立更高水平的公平保障機制,體現了促進人才選拔的公平性、實現社會正義的政策導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院士認為,創新人才選拔和培養機制的改革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時。新中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輝煌成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目標,“強基計劃”的實施,一方面更好地保証了人才選拔的公平正義,有助於高校個性化選拔優秀人才,同時又能針對性地確保國家戰略領域的后備人才儲備。

改,瞄准四個維度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新時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問題,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所在。

“強基計劃”奔著問題去,立足國情和教育發展現狀,將評價選拔體系系統性重塑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破除“五唯”評價機制改革、推進高等教育相關改革、促進教育公平緊密結合,為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培養提出了全新的方向和目標。

“此次改革最大的亮點在於,明確了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改革方向。”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瞿振元認為,在外部不確定因素增多、科技和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強基計劃”著眼於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時代要求,充分發揮高考這個指揮棒的正向作用,把高校招生與人才培養、“雙一流”學科建設、科研創新等全面貫通銜接起來,形成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合力。

“強基計劃”明確,對通過“強基計劃”錄取學生單獨制定培養方案,探索建立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推進科教協同育人,鼓勵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集成攻關大平台和協同創新中心等吸納這些學生參與項目研究,探索建立結合重大科研任務的人才培養機制,積極為關鍵領域輸送高素質后備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數學學院教授李大潛認為,隨著高考改革、“雙一流”建設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深入開展,高校已切身感受到改革的“紅利”,也有進一步推動改革的動力。在這一大環境下,為進一步優化人才選拔方式,助力國家的長足發展,“強基計劃”立足國家戰略,重點支持基礎學科、核心技術領域相關學科,同時又加強招生與培養的銜接。相信通過該計劃的實施,能夠為國家基礎學科的長期發展、關鍵研究領域的重點突破提供堅實的人才梯隊。

在教育部考試中心常務副書記於涵看來,“強基計劃”充分考慮了我國高考制度的特色和當前高考改革的實際,同時借鑒了世界一流大學在人才選拔、錄取以及培養上的基本經驗,遵循拔尖創新人才成長和發展的普遍規律。

“它打通了拔尖創新人才的評—選—育—用等多個關鍵環節,確保各環節無縫銜接又形成合力,真正做到了應需選才、因材施考、因材施招、因材施教及才盡其用。”於涵表示,這一舉措,將逐步形成教育領域基礎學科高水平人才成長和發展的新格局。

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量子通信,都需要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做有力支撐,基礎學科對於原始創新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呈現“卡脖子”局面,與基礎學科發展較慢、頂尖基礎學科人才缺乏密切相關。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當前,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在面臨專業選擇時,受社會輿論、收入排行等影響,盲目追求一些看上去前景好、收效快的熱門專業。

清華大學招辦主任余瀟瀟認為,如果希望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中領先一步,對優秀學生的學術志趣引導、科學素養提升、數理基礎強化的提前布局就刻不容緩。高校應積極引導學生將自身興趣與能力相結合,與國家戰略發展的需求相結合,對拔尖創新人才進行貫通培養、系統培養,勇於擔當,為國家破解“卡脖子”難題打好人才基礎。

“‘強基計劃’首次在人才選拔的政策設計中明確提出重點在基礎學科安排招生專業,真正選拔出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進行專門培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領域人才需求。”在余瀟瀟看來,這體現了教育評價改革的大邏輯,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才培養,為國家培養出更多能夠適應和引領未來的領軍人才,這也必將對未來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結構調整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葉企孫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結合近10年來“學堂計劃”的教育改革實踐深深體會到,關鍵在於營造一個優良“環境”,使得有潛質的杰出人才比較容易“冒”出來,而優秀學生薈萃是優良“環境”的一個基本要素。因而,識別和選拔具有突出創造性的學生十分重要。

朱邦芬認為,鑒於今后較長一個時期內高考仍然是促進我國社會階層流動、維持社會公平、選拔人才的主渠道,在高考主渠道的基礎上,對於少數痴迷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並有特殊才能的中學生,一流高校的招生中提供一條促使他們能脫穎而出的渠道,這於國於民功德無量!

在選拔方式上,“強基計劃”拓寬了人才選拔的視野,拓展了考生評價的維度,依據考試成績但不“唯分數”,面向考生的長遠發展而不局限於現有水平,立足於對考生的內在特質進行全面、綜合、深入的考查而不再倚重一些外顯的指標。

“這是考試招生改革在‘破五唯’上釋放的強烈信號。”於涵表示,“強基計劃”通過在高校人才選拔上發力,逐步形成多元評價基礎上的多元錄取局面,雖然這一計劃規模不大,涉及的人數不多,但影響面較廣,足以形成積極導向,以破除唯分數、唯論文的務實舉措來詮釋一種新的人才觀念。

隨著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平穩落地,新高考正在不斷地完善和推進。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介紹說,新高考改革試點是“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上海自2014年實施以來,新高考改革試點堅持“兩依據一參考”基本選才辦法,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穩步推進,獲得考生和家長以及社會輿論的認可。

“‘強基計劃’在選拔方面,對高考成績給予了足夠重視,對綜合素質和能力考核借鑒上海等改革省份經驗,提出了更加具體可操作的評價辦法,務實穩妥,是對浮躁功利、弄虛作假風氣的摒棄,是對優良教育傳統和公平正義的堅守。”寧波市鎮海中學校長吳國平表示,“強基計劃”直面問題打出具有強大系統合力的“組合拳”,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又好又快成長安裝了“加速器”。

試,帶來深遠“杠杆效應”

“制約我國高水平頂尖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同教育階段之間難以有效銜接,隻能以升學招生為通道,而在單一的評價模式下,招生往往‘見分不見人’。”北京大學招辦主任李喆坦言。

探索建立多維度考核學生的評價模式,逐步形成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的有效機制,這一轉變的實質性推動,是從自主招生改革探索開始的。

清華大學附中校長王殿軍指出,在基本學業成績之外,同時考查學生思想品德、社會責任感、理想信念、發展潛質和其他專長與天賦等無法通過筆試反映的素養,這是選拔理念的創新。自主招生啟動10多年來,素質教育理念在高校人才選拔的實踐中得以體現,也正向引領了基礎教育和社會價值取向。

隨著招生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新高考改革來臨,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實現人才培養全面育人、綜合發展,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促進科學育才、公平選才,成為時代要求。

“但這個理念的落實和目標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王殿軍表示,不僅高校應該在如何實現制度設計的初衷上下功夫,高中也應該為大學選拔學生提供客觀的基礎大數據支持,探索出有中國特色的選才之路。

“強基計劃”打通了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在學科教學、培養模式等方面的壁壘,成為連通中學新課改、新高考改革的橋梁,還明確將建立在校生、畢業生跟蹤調查機制和人才成長數據庫。在李喆看來,這些舉措能更好地按照學科規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也將影響、反饋和輻射到基礎教育層面,進而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當下,有些學校為讓一些學科特長生被直接保送名校或獲得自主招生極大優惠降分,把他們的全部時間精力都放在某一門學科競賽輔導上,而放棄參與其他教育教學內容,“成敗在此一舉”。吳國平認為,這種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的做法是十分要不得的。

“基礎教育需要遵循創新人才成長規律,高中是創新素養培養、創新人才成長的重要關鍵期,我們對其內在規律、方式方法的認識和把握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化。”吳國平表示,基礎教育要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培育優質土壤,積極引導學生將個人的成長進步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把個人的興趣、特長轉化為能服務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學科、專業、職業上去。

“強基計劃”的實施,不僅會優化高中育人方式,也將給高等教育帶來深遠影響,倒逼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制度:高校怎樣考核才能保証選才的科學性?不允許高考前“掐尖”,高校拿什麼特色吸引優秀生源?招進來了,如何培養?如何管理?如何評價?如何暢通成長發展通道、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

在上海曹楊二中校長王洋看來,盡管該計劃中已經列舉了具體措施,但實施中,還得靠“一校一品”。“強基計劃”更深遠的“杠杆效應”是夯實高中創新人才的早期培育以及與高水平大學的連續培養通道,引發高中辦學和高校招生更深層次的改革。

瞿振元表示,此次改革試點先行,重視規則,這樣做比較穩妥,也有利於公平公正。通過這次改革,在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上,可期取得新進展,更好地促進高等教育、基礎教育的協調發展。

“無論是自主招生還是‘強基計劃’的實施都不能回避我國的基本國情。尤其是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后,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選擇性需求與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不充分、不均衡之間的矛盾將會持續存在。”鐘秉林表示,“強基計劃”的實施要解決自主招生中出現的科學性與公平性問題,探索一條中國特色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養的路徑,依然任重而道遠,我們滿懷期待。(記者 萬玉鳳)

(責編:實習生(劉箏)、何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