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以情育人 以情化心

——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校園情感場生態構建”紀實 朱小偉

2020年01月10日09:16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情感是人類精神因素中更豐富、更活躍的成分,是生命活力的主要來源,是人類精神的依托。正是因為有了歡樂與悲哀、喜愛和怨恨的情感,人的生命才有了豐富的內容,才有了自我存在的意義。

陶行知先生曾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從陶行知先生的話中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將無從談起。如果一個學生整天隻知道學習方程和函數,不懂得也不關注日常生活和人的情感,那麼他必定是一個心智不健全的學生。那麼,我們的教育該如何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將情感融入其中,怎樣才能用一把情感鑰匙打開學生心扉,讓這涓涓細流融化學生冷漠的心靈呢?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基於“校園情感場生態構建”的探索給了我們很好的范例。

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始創於1952年,是國家級別綜合高中示范學校、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60余年的辦學歷程,賦予了南通田中深厚的辦學底蘊,塑造了田中人“崇德博學”的信仰。近10年來,隨著教育改革和教學改革的逐漸深入,田中的育人理念也發生了變化。2014年,學校與情感教育專家團隊結緣,促使田中人開始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質問題。一批熱愛教育、熱愛教育科研的教師從學校辦學現狀出發,反復研究探討,質疑辯論,幾經醞釀,最終提出了“校園情感場生態”概念。2015年起,依托朱小蔓教授主持的“教師情感表達與師生關系構建”項目,開始“校園情感場生態構建”研究。

解讀“校園情感場生態” 樹立共同的辦學願景

何謂“校園情感場生態”?學校陳永兵校長給出了詳細的解讀。

“‘場’既是場所,也是作用。愛因斯坦認為場是相互依存事實的整體。概言之,萬事萬物,幾事幾物,都能構成相應的場。據此,‘情感場’既是以情感為作用方式的場,亦是以情感為存在方式的場。‘校園情感場’是以校園為基本范疇的情感場,生成於校園,主要存在於校園。但由於場的輻射性特點,如果我們處在射線的端點,我們期望這根射線延伸得長遠一些,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我們處在圓心的位置,我們期望這個圓的覆蓋面積廣一些,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生態’是指生命體在一定條件下存在、發展的狀態、樣子。伴隨著人們對美好生存狀態的向往,‘生態’一詞已被更多地賦予了健康、美好、和諧的內涵。因而‘校園情感場生態’是一種基於校園情感場、具有場特質和場作用的理想生態。這種生態尊重教育教學和孩子成長規律,因而自然和諧﹔這種生態特別看重孩子的自我體驗,充分凸顯其主體性、主動性﹔這種生態依賴場內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形成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積極、正面的力量,激勵孩子突破最近發展區。”

就教育應有的訴求而言,在田中人所期待的校園情感場中,每個個體都是參與者、構成者,通常又是受益者。在這樣的場中,一人一物一花一草都有價值、都重要,它們或因“情”而存在,或因“情”而美麗,它們彼此間因“情”而和諧、生動。

正是基於這樣的期待,田中人形成了一致的辦學願景:處處散發情感文化氣息,事事體現情感文明素養。這種願景在學校深入人心,激勵著廣大師生積極創設具有情感人文特征的情感文化,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體現出良好的情感文明素養。

營造情感教育環境氛圍 實現潤物細無聲式熏陶

有了一致的目標,該如何去努力奮斗、打造全體田中人的情感家園呢?學校從環境、德育、課堂教學等方面切入,以師生為重點,開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

校園情感場生態構建,“場”的兩個主要方面為人和物。這裡的物主要指校園的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為自然環境,軟環境為人文環境。近年來,田中對校園環境進行了重新設計。自然環境上以“木”“石”為核心,人文環境上則以科學、文化、品德養成為主。學校新增樹木與文化石均為校友捐贈,配有書法石刻做簡要說明。學校不斷完善、豐富人文環境內容,包括誠信超市、流動圖書館、科普智慧牆、過道裡的鋼琴等,與人文環境相匹配的是建章立制和學生自助公益服務、文明禮儀意識的養成教育。

努力讓學校公共活動區處處充滿情感的味道。學校在教師的辦公區、在教學樓走廊上放置了鋼琴。教師在業余時間可以彈奏,學生在休息時間也可以彈奏,音樂流淌的是自由、是信任、是相互的欣賞。學校的校史館外牆是透明玻璃,即使不走進去,也能看到學校的校史,也能看到師生的藝術作品,這裡流淌的是尊重、是關懷、是相互的理解。學校的失物招領區,沒有布置在角落裡,而是放在學校大門口,沒有常見的招領箱,而是開放架,認領不需要任何手續,抬眼便見、自由領取,這裡流淌的是關愛、是誠信、是互相的信任。學校的綠化區,有凳、有台,學校的廁所,有廁紙、有肥皂,學校的科普區,不計時段、不設大門……一切的一切,隻為讓學生能在“愛”裡,靜悄悄地長大。

學生的自行車有幾千輛,永遠一條線,無須別人排,停車時,自己會排齊,因為他們知道值日的同學很辛苦﹔看到老師,一定是微微鞠躬、朗聲問好,因為他們知道老師很辛苦﹔中午食堂就餐后,桌子總是很干淨,餐盤自己帶走,桌面自己擦淨,因為他們知道清潔人員很辛苦﹔每天睡覺前,一定要給父母倒杯水,道聲晚安,因為他們知道爸爸媽媽很辛苦﹔每次校外活動,自己的垃圾隨身帶走,因為他們知道清潔行業很辛苦……所以,學校的廁所衛生,是一個個青年志願者在打掃﹔學校的流動圖書館,是一個個青年志願者在維護﹔學校大大小小的活動,是一個個青年志願者在參與﹔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講述的都是情感,都是愛,都是成長。

打造滋養心靈德育課程 培養道德高尚田中學子

“校園情感場生態構建”的本體性價值是培養具有深厚情感人文素養和道德自覺的人,為全球化時代“道德人”培養奠定基礎。因此,學校積極構建“基於場生態的學校情感育人‘大課程’”,並在德育方面著力打造滋養心靈的德育課程。

“誠信課程”。誠信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道德基礎,是做人立業的根本。因此,田中將“誠信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通過生活化的誠信課程和系列化的誠信實踐活動,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氣息的學校誠信教育特色。時至今日,學校已形成了獨屬田中的12項誠信教育校本活動課程。

一是“愛心雨披”:雨披由學校和社會愛心人士捐獻,無償借給學生使用。如遇雨雪天,未帶雨具的師生可以按需領取。3日內將雨披晾干折好,裝入袋內,歸還至領取處。愛心雨披對於學校誠信教育的意義非同小可,它既是田中誠信教育的發端,也是學校首個誠信教育課程活動,而且效果很好,深入人心。二是“誠信超市”:“誠信超市”和社會上的營利性超市有根本不同,它是愛心超市、公益超市,不以營利為目的。實行由學生自主管理、自行選購、自行付款的無人監督模式。一方面為學生提供購物便利,一方面鍛煉學生誠信信念。特別要說明的是,“誠信超市”所有收益劃入學校愛心基金。三是“自主刷卡”:學生中午在食堂就餐時,根據所選飯菜的實際金額,無須他人監督,自主刷卡。四是“無人監考”:“無人監考”是指一種在考試過程中,考場不設監考教師,考生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覺答卷的考試模式。每個考場安排服務教師一名,負責考場試卷的收發、填寫考場登記表等工作。考試開始后,服務教師分發試卷,並作必要的考試說明后離開考場。在考試過程中,服務教師可以進行適當次數的考場巡視。申請“無人監考”的班級,學校考核后頒發“無人監考班級”榮譽牌。五是“我錯我改”:如果學生犯了錯誤,學校給予其主動改正錯誤、服務校園、服務班級的機會。學校就是一個允許學生犯錯誤的地方,學生隻要知錯就改,就會習得寶貴的人生經驗。六是“誠信故事”:每年定期開展“誠信在我身邊”征文暨誠信校本教材的編寫活動。累計征集稿件3852篇,其中學生來稿3610篇、家長來稿242篇。這些稿件,或高屋建瓴,給時下的誠信建設提出極具建設性的意見﹔或細處著筆,精心描繪發生在身邊的誠信小故事﹔或自我解剖、反思自身存在的誠信問題。征稿的過程,是宣傳的過程,也是教育的過程。七是“誠信之星”:各班通過公開選舉,每班每學年評選出1名“誠信之星”。將“誠信之星”的事跡在校園網上進行公示,既為了加強監督,更是為了大家互相激勵和學習。八是“誠信大使”:每學年從歷屆優秀畢業生中選出20人擔任學校誠信大使,一位誠信大使聯系一個班級,他們定期走進班級參加班級班會和家長會,以過來人的身份,起到榜樣示范作用。九是“小手拉大手”:通過學生,把誠信教育活動延伸到家庭,影響和帶動家長進一步增強誠信意識、實踐誠信行為,以實現“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文明整個社會”的活動目的。十是“道德講堂”:以集會的形式,以“誠信”為主題,包含4項主要環節——唱一首誠信之歌、看一部誠信短片、誦一段誠信經典、講一個誠信故事。十一是“流動圖書館”:就是將圖書架搬進教學樓,將圖書送到每個學生觸手可及的地方。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不需任何手續,自由借取,自主閱讀。十二是“原創歌曲”:學校有自己的《誠信之歌》,詞、曲均為本校教師原創,由師生共同完成了歌曲錄制。該歌曲在學校廣播台播出后,引發了師生的學唱熱潮,並成為學校廣播台保留曲目,影響著一屆又一屆學生。

“共創成長路”課程。“共創成長路”是由香港田家炳基金會發起並在香港引起巨大反響的青少年正面成長計劃,該項目內容融合了青少年正面成長所需要的8種關鍵能力。2014年9月開始實施,迄今已有5年時間。學校按照“課程活動手冊”,開設了“朋友交叉點”“知心人”“真情流露”“思維性格大揭秘”“職業狂想曲”“人生處處是考場”等共創課20多節。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是全國130多所田家炳學校中系統有序開設共創課程的學校。

儀式課程。學校每年學生活動有大小20多項,大型活動主要包括:春季遠足看家鄉美景、初一年級誠信宣誓儀式、初二年級離隊入團儀式、18歲成人儀式、初三高三畢業典禮、青春儀式等。2014年學校開始致力於活動整合、編寫活動規范和校本教材,至2016年徹底實現了儀式課程的校本化。這些課程更好地影響並促進了學生成長,給學生留下終身難忘的回憶。

打造生態課堂 關注學生課堂動態

近年來,課堂改革是南通教育重點推進的內容。田中也應運推出了“三單教學”模式。“三單”即活動單、自助單和互動單。“活動單”側重於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活動。“自助單”側重於作業布置,學生自主作業。“互動單”用於師生溝通、家校溝通。情感項目研究開始后,田中的課堂發生了巨大變化。

田中的課堂是以活動的形式組織的。活動是學生在課堂中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形式和學習方式,是指學生主動作用於教學內容的方式及其過程,不僅包括學生與教學客體之間的對象化過程,也包括學生在學習中與其他主體構成的交往過程。因此,學校非常注意考察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

一是參與狀態。研究顯示,課堂的參與狀態隨著年級和年齡的增長呈現出明顯的弱化趨勢。明顯的表現就是舉手率和發言率的降低。這和學生的心理發育有關,但是傳統課堂模式以及評價方式難辭其咎。目前階段,教師重點關注的是學生的參與面,其次才是參與的質。教師重點考察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各個方面並採取干預措施。

二是思維狀態。從宏觀上說,思維狀態也是參與狀態測量的重要內容甚至是參與狀態的核心內容。一切的參與幾乎都離不開思維的活動。這裡的思維狀態是狹義的,學校教師重點測量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目的在於拓展學生思維廣度、加深思維深度,形成良好的創新能力。

三是交往狀態。一般認為,課堂上的交往主要由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構成。這也是建立互動的課堂教學關系的核心。在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主流課堂學習方式的大背景下,交往狀態的重要之處不僅體現在知識的習得上,更涉及學生心智能否正常發展的問題。陳永兵校長說:“我們以往過多地關注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本身,而缺少對交往的評價,即不注意對交往狀態的測量。如果一個學生不願意參加小組合作學習,那麼他的情緒必然不會高漲,這可以輕易觀察出來。那我們就要思考,學生為什麼不願意參加合作學習呢?是我們的活動設計與課堂組織有問題,還是學生本身在交往上存在障礙?反復研究辨明,就可以作出調整或干預。”

據陳校長介紹,學校情感項目核心組成員做過這樣的實驗:閱讀課教學,建立了“閱讀—記錄—交流—寫作—展示”的活動模式。為了營造較好的閱讀氛圍,教師將閱讀課安排在環境、設施非常好的閱覽室進行。實驗開始后,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快表現出來。孩子閱讀書籍的選擇上有差異,部分孩子整堂課都在挑選書籍,以至於后面的記錄、交流、寫作、展示活動基本沒能展開,個別學生對閱讀明顯缺乏興趣。學生個體差異決定了參與狀態的不同。從參與面看,大部分人參與,個別人不參與﹔從參與過程看,有人按照活動要求全程參與,有人隻參與其中的某些環節﹔從活動表現看,學生在各個環節的表現不一致,有的具備較好的交流溝通能力,有的具備良好的寫作能力﹔從思維狀態看,有的一直很積極,思維處於活躍狀態,有的則在某些不擅長的環節表現出明顯的挫敗感。實驗教師起初只是旁觀者,在觀察中評價學生表現,提出指導意見,制定干預措施,后來成為參與者,和學生一起活動,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個體,最終以描述性評語完成對學生閱讀、寫作、交流能力的個性化評價。

提升教師情感素養 辦有情感溫度的教育

作為我國情感教育的首倡者,知名學者朱小蔓教授反復強調,沒有教師情感素養作為保障,就談不上真正的素質教育和教育質量。那究竟該如何提升教師情感素養呢?田中是這樣做的。

一是建立核心團隊。學校情感教育的開展需要有人先行。所以,學校自啟動該項工程以來,首先進行的工作就是遴選有理想追求又擁有較好情感素養的教師,組建學校情感教育研究核心團隊,每個成員都是“種子教師”,他們或立足學科、或立足教育崗位、或立足管理崗位,研究包括教師情感素養的內涵、表現形式、提升方式等在內的問題,成為情感教育在相應崗位的示范者。通過他們,教師們更加清楚在相應工作中應該如何表達情感,自己應該具備怎樣的情感能力和素養。這個團隊逐步擴大,吸納了更多優秀的教師。

二是通過課題研究、論文撰寫促進教師系統研究。近年來,學校以情感教育為主題,從學校層面和教師個人層面來構建和實施課題研究,目前已初步構建出覆蓋學校辦學主要領域的國家、省、市、校四級課題的“課題群”研究范式。其中,國家級別課題1項,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普通中學情感德育的實踐形態的探索”,省級課題4項,其中學校層面宏觀課題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普通中學校園情感場生態構建研究”,另有市級課題7項、專項校級課題30項。如此,田中的課題研究隊伍不斷擴大,每個課題都有若干子課題和核心組成員,將學校多數教師引領到情感教育研究的事業中,教師情感素養得到普遍提升。

三是建立情感教育工作坊,定期開展工作坊活動。學校的情感教育工作坊與教工活動室、閱覽室融為一體,營造溫馨而舒適的環境氛圍,屏風、水晶燈、淺色窗帘,沙發圍坐,旁邊是書刊櫃、按摩椅、跑步機……工作坊活動包括:讀書分享會(學校配發相關書籍)、課題研討會、影視觀評、現場角色體驗性活動(例如扮演學生)等。在這些活動中,教師們更加深刻體會到什麼是情感素養,如何培養情感的覺察、調適和表達能力。

四是經常性開展專項培訓活動。學校申請了專項資金,分別針對核心團隊、課題研究團隊、情感教育研究積極分子以及全體教師開展不同類型的培訓活動:或赴北師大朱小蔓教授所在研究機構進行集中研訓﹔或邀請朱教授及團隊成員定期來校現場辦公,作課堂和活動指導、課題輔導、專題講座等﹔或由校內種子教師在全校教工學習活動中分享情感教育研究心得,並與全體教師互動。

五是創作具有情感特質的校園原創歌曲。學校由教科處牽頭組建了學校原創音樂工作室,一群熱愛教育事業的音樂愛好者分工合作,揮洒熱情,他們創作了包括《誠信之歌》《家》等在內的大量積極陽光、適合學生傳唱的原創歌曲。這些歌曲,表露的是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對創造美好世界的向往等。

六是開發各種特殊資源。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資源庫的建設和積累,學校鼓勵教師積極收集和開發各種基於情感教育理念的資源。例如,走入信息技術的前沿,以學校為統籌,與相關研發機構、公司合作,開發真正符合教育教學一線需要的VR(虛擬現實)課程教育資源。這種VR技術的突出優勢是實施沉浸式教學,同時學校又在其中融入了交互、互動性的元素,力求讓這些資源在使用中能夠很好地引發學生的興趣、情感共鳴,從而讓教育真正發生,持久深刻。而這些資源的開發既建立在教師情感素養的基礎上,又是對教師情感素養的良好促進。

“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近代教育家夏丏尊精彩的比喻,道出了教育的真諦。我們寄願於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的明天,願情感教育的大樹能早日亭亭如蓋! 

(責編:實習生(唐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