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青少年游戲成癮怎麼治

2020年01月02日08:4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青少年游戲成癮怎麼治

挂著一張張生活照的照片牆,歸類擺放著各類書籍的圖書閱覽室,跑步機、台球桌等活動器械一應俱全的大教室,畫板顏料調色板齊全的畫室,能容納10余人的卡拉OK室……從門診大廳經過兩道玻璃門和鐵門,記者來到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青少年成癮行為科,眼前的小屋看上去特別溫馨。

9個月前,該科室正式成立,而今,保持平穩而規范的運行,護士站前的公告欄上,張貼著入住患者的日程作息安排表和考核評分標准等。

最新調查顯示,大約有16.57%的國人受到各類精神障礙和心理問題的困擾。心理健康,特別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日益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宣部、教育部等12個部委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各級各類學校要建立心理服務平台或依托校醫等人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機構要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有專家指出,近年來,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形勢不容樂觀,此方案的最大亮點是將兒童心理健康體系建設落到實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有近百家網癮戒斷機構,還有各種訓練班、夏令營等,但青少年成癮行為科卻有所不同,主要收治以青少年為主的游戲成癮、購物成癮、賭博成癮等各類非物質成癮患者。

臨近新年,青少年成癮行為科顯得有些“冷清”,在院青少年隻有9人。9個月來,已有約70人出院,絕大部分是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其中單純游戲成癮的青少年約佔67%,最小的10歲,最大的25歲,主要集中在12-16歲,男生約佔八成。

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青少年成癮行為科主任葉堅分析,這些青少年大多從小學四年級以“學校作業布置在手機上”為由開始使用手機,剛踏入初中時,容易出現與老師同學難以相處、成績波動下滑等問題,從而產生厭學心理,沉迷游戲。

“游戲成癮”是精神疾病

近年來,除了沉溺於“王者榮耀”“吃雞”“三國殺”等網絡游戲之外,觀看游戲直播更使青少年難以自拔。

“我要給這個游戲主播刷飛機和游輪(打賞)”“我以后當一名游戲主播”……當深陷游戲和網絡直播等問題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將對生活、家庭和個人健康產生難以想象的傷害。

當白雲心理醫院的醫生第一次見到游戲成癮的少年小陳(因涉及隱私,本文中的未成年人均為化名,下同——記者注)時,他的頭發又長又亂,顯然很長時間沒有打理,嚴重駝背且高低肩,頸椎脊柱明顯側彎變形,按在手機屏幕上的兩根手指指關節粗大,指腹凸起,臉上滿是熬夜長的暗瘡,身上一股餿味。“這是游戲成癮給他帶來最直觀的傷害。”他的母親搖著頭說,孩子成天不出門,手機不離身,已經兩個星期沒有洗澡、換衣服了。

而另一位19歲的游戲成癮患者,偷偷從家中拿走20萬元充值游戲。

事實上,游戲成癮與吸毒成癮相似,會出現為了獲得游戲資金而進行偷盜、搶劫的情況。有研究者曾對游戲障礙患者進行頭部掃描,發現他們的腦部結構發生了改變,游戲成癮已對他們產生病理上的影響。

因此,對這類青少年進行救治刻不容緩。由醫院收治游戲成癮患者,白雲心理醫院走在了廣州市乃至廣東省的前面。2018年6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游戲障礙”即“游戲成癮”納入《國際疾病分類》,正式認定“游戲成癮”為精神疾病,並制訂了診斷標准,“這讓我們收治游戲成癮患者有據可循。”

2019年7月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開展心理健康促進行動、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就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制定了面向2022年、2030年的階段性目標。其中,到2022年,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中小學校比例要達到80%以上。

在“游戲成癮”尚未列入疾病前,白雲區心理醫院的門診就收到了100多位家長的求助。機緣巧合下,廣州白雲心理醫院了解到,日本一家醫療中心醫院住院部收治“游戲障礙患者”,便前往學習,在實地考察其治療框架和療程安排經驗后,廣州白雲心理醫院結合中國青少年的實際情況,籌建青少年成癮行為科,強調家人陪同青少年入院一同參與回歸期治療。9個月的實踐中,成效斐然。

家庭是青少年游戲成癮的重要因素

據權威數據,每天玩游戲12小時、持續12個月以上,是判斷一名青少年游戲成癮的“雙十二標准”。而事實上,孩子持續幾個月打游戲就讓很多家長接近崩潰了。游戲成癮者往往對游戲失去自控力,日常生活以游戲優先,過度沉迷導致無法自拔,社會功能受損。

在葉堅看來,影響青少年游戲成癮的關鍵因素莫過於家庭。“門診前來咨詢或治療的青少年中,80%以上都存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

葉堅表示,青少年之所以沉迷游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逃避現實中的不快,除了缺乏現實的交際往來,游戲成癮患者往往更缺少家人的關注和關心。

在患者小黃眼中,父親是一個“經常出差、可能一個月隻見一次”的人。家人關心和教導的缺失,現實生活的不如意,使他選擇沉迷虛擬世界以獲得現實世界不能滿足的需求。

“他(小黃)打游戲打得很瘋狂,他媽媽帶他在醫院辦完住院手續,他都渾然不知。”葉堅回憶,辦完手續,醫生收走手機的那一刻,“他開始瘋狂地發飆踢門,看到誰都像仇人,變得很暴躁、很有攻擊性。”這是成癮患者一般會出現的戒斷反應。1個月后,小黃母親來探望他時十分驚喜。“以前一邊打游戲一邊吼我們,叫他吃飯就一腳踢過來,現在能靜下心來談心了。”

針對性的治療、家人的關心、彼此的傾聽,讓小黃逐漸戒掉網癮。2019年5月出院后,小黃成了一名外賣配送員。“現在我送外賣一直要用手機接單,但基本上不打游戲了,每天挺充實的,干得很開心。”

此外,父母的婚姻關系出現問題也可能是孩子游戲成癮的催化劑。一對從北方到廣州求醫的父母描述說,原本成績優異、愛好廣泛的兒子小林從上中學開始沉迷游戲,並且患有抑郁,多次試圖自殺。

醫生發現,小林的問題,和其父母糟糕的關系密切相關。原來,小林不願意看到父母關系不好,害怕他們離婚,因此希望通過出格行為引起父母的注意,以消耗父母爭吵的精力,卻在不經意中成為“問題少年”。

父母的爭吵和不融洽的關系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子女的心理健康,他們對孩子管教上的疏忽缺位,使孩子的成長路上得不到支持和幫助,缺少鼓勵和肯定,導致一系列問題。

因此,綜合各種影響因素和現實原因,青少年成癮行為科制訂了一套封閉式住院兩個月的治療方案,分脫癮期、康復期和家庭回歸期三個階段。其中,家庭回歸期的家庭治療是重中之重,要求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住院治療”兩個星期,共同解決家庭問題。

此外,臨床醫生、體能康復師、作業訓練師等專業人員同時對游戲成癮者開展藥物、物理、技能訓練等綜合輔助治療,通過體能訓練幫助他們強身健體,對肢體進行矯正。科室的400平方米公共室內場地還設置了學習室、圖書室、畫室、健身房、卡拉OK室等,幫助患者正確地理解“玩”,更健康地“玩”。葉堅解釋:“生活隻剩下游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不會‘玩’,不懂得如何正確地‘玩’,導致游戲成癮。”通過各種課程將成癮患者的注意力從線上拉到線下,培養他們多方面的興趣,從和游戲屏幕互動轉換到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互動。此外,開展團體治療,設置雙人間,也讓患者學會和同伴相處,學會處理人際關系。

戒的是“癮”,而不是“網”

“戒網癮,戒的是‘癮’,而不是‘網’。”葉堅介紹,當患者處於住院的家庭回歸期時,醫院會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歸還手機和電腦,讓孩子合理上網,學會自我控制。“如今的生活無法離開網絡,不可能、也沒必要戒網,讓孩子學會合理利用網絡才是最重要的。”

青少年成癮行為科護士長劉春柳介紹,生活技能訓練、閱讀寫作貫穿治療全程,幫助患者克服成癮行為所導致的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更好地融入社會。“醫院沒有配備保潔人員,我們把清潔打掃衛生作為治療手段,通過適當的勞動讓他們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治療期間,小林的父母接受了醫生的夫妻輔導,夫妻關系逐漸修復。“正常療程需要兩三個月,但他們在住院的第49天就出院了。”看到他們一家其樂融融地出院的場景,葉堅很欣慰。“很多父母不認為自身有問題,所以問題得不到及時處理,隻有父母積極主動參與,治療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葉堅說,“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是一個矛盾體,出現任何問題都有可能走上歧途。家長應主動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及時引導和疏導,高質量、用心地陪伴,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根據我國剛剛出台的行動方案,到2022年底,50%的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60%的二級以上精神專科醫院設立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30%的兒童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設精神(心理)門診﹔各地市設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熱線﹔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識知曉率要達到80%。

國家衛健委疾控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啟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就是為了確保到2022年實現上述階段性目標,應對當前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的挑戰,形成學校、社區、家庭、媒體、醫療衛生機構等聯動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基本建成有利於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環境。比如,對於面臨升學的學生及家長、處境不利的學生、一般不良行為青少年要進行心理輔導,必要時開展心理干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實習生 蘇佳霖 陳琳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