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青春期娃:可否“棄療”

2019年12月30日08:5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我‘棄療’了。”初三學生家長周寧對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說。

讓周寧作出這個決定的是她的女兒。

周寧的女兒從小學到初中一直學習優秀,但是就在上次“月考”即將來臨,大家正復習得如火如荼時,女兒突然崩潰了:無法繼續復習、無法按時完成作業、無法再翻開課本……“看著她舉著作業本讓我給班主任打電話退學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在媒體上網絡上看到的‘孩子被逼厭學’的情況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了。”周寧說。

周寧果斷找孩子班主任、年級組長說明了情況,先給孩子請了一個月的假。

周寧當年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之路在高考時從南方一個縣城考入北京並於畢業后留在北京一所不錯的大學任教。雖然到了女兒這一代已經不再有強烈的改變命運的需要了,但是周寧那種激勵孩子去拼搏的勁頭似乎一點也沒有減少,從小學到中學,別的孩子上的課外班周寧都給女兒報了,為了規劃女兒的學習,周寧給女兒制訂了周密的年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即使這樣,周寧仍有極強的危機感,總覺得女兒身前有一群“領跑”的身后有一群“追兵”,讓人放心不下。

其實,有這種焦慮的家長並不少,因為在廣大中國家長內心或明或暗地存在著兩條教育“鄙視鏈”,一條是地域上的:北上廣>東南部發達城市>中部發達城市>西北部城市>農村>偏遠山區﹔還有一條大學的:國外名校/清北>985/211>普通本科>高職/專科。有這樣兩條“鄙視鏈”的存在,無論你身處何方都會產生危機感,因此周寧的那種焦慮在中國家長中隨處可見,而這種焦慮最顯著的表現形式就是像周寧那樣“雞娃”。(雞娃,網絡名詞,就是給孩子打雞血,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記者注)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就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涌入“雞娃”戰隊的時候,已經有部分家長正在悄悄地嘗試著放棄,雖然這其中有不少家長是像周寧那樣被動地選擇了放棄。但是,能從“雞娃”的隊列中逃離出來,對孩子來說總是一件好事。

因為,弓滿易折。孩子的潛力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每個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當孩子的時間最大限度地被學習佔用,總會有無法承受的時候。

放棄高期待

不過,“棄療”何嘗不是一種療法?

周寧是給女兒請假兩星期后有了這種感受的。既然是真心實意選擇了放棄,周寧便把“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從牆上摘了下來,“先讓女兒好好享受幾天‘睡到自然醒’”。周寧說,其實在女兒這次崩潰來臨之前,她已經發現了一些端倪,隨著初中學業壓力越來越大,除了周寧的督促,女兒也給她自己很大的壓力,夜裡12點以后睡覺成了家常便飯。

初三以來,周寧發現女兒臉上表情豐富了很多,再仔細觀察,原來女兒總是時不時地抽動鼻子、張張嘴巴,而且這些動作似乎是不受控制的,即使在安安靜靜寫作業時,也會時常出現。周寧上網查了一下,這屬於抽動症,在青少年孩子身上出現,多因為緊張。

因此,周寧決定利用這次請假帶女兒去臨近省份放鬆一下,再去看看心理醫生。

周寧是這樣計劃的,也是這樣實施的。結果沒想到,這樣的日子過了10天左右,女兒起伏不定的情緒平靜了,沒有了計劃表的督促,反而每天自己看書、學習,時不時問問同學學校裡的進度,自己有計劃地把落下的內容補上。“不用我逼著了,她反而自己用勁了。”周寧說。

應該說,周寧是幸運的。女兒在剛剛出現心理上的不適時就立刻表現了出來,讓周寧有機會選擇放棄。

有網友總結了現代家庭教育中傷害孩子最多的“十把刀”,其中非常著名的一把叫做“太多的期望”。

曾經,“期望”是專家給家長們的一碗“雞湯”,不少專家指出,當孩子玩完了玩具不收拾時,家長不用批評而是可以轉換為這樣的方法:“我家寶寶最會分類了,玩完了玩具可以分類收好。”當孩子不吃蔬菜時,家長也可以這樣說:“我家寶寶最不挑食。”……

但是,當這種期待超出孩子承受范圍,甚至把家長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都投注到孩子身上時,這種夾帶著“私貨”的期待就會變成傷害孩子的“刀”,成為孩子難以承受的負擔。

北京的初二學生家軒在一所不錯的中學上學,聰明、好動、熱心的家軒跑得特別快,但是學習成績不太好,總是排在全年級的最后30名。家軒很多次跟媽媽表示自己希望能進學校田徑隊,但是媽媽金陽始終不同意。

“一旦進了田徑隊,每天都要訓練,兒子的學習就更跟不上了。我其實也沒想孩子一定得特別特別優秀,隻要別比我們倆差就行。”金陽說。

那麼金陽所說的“別比我們倆差”是什麼標准呢?

家軒的爸爸在上學期間一直被稱為神童,當年高考時是省裡的數學單科狀元,金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姑娘,求學的道路也是“一路名校”。

頂著這麼高的期待,家軒怎能輕鬆前行?

不必完美

最近,又有一位家長因為陪孩子寫作業成為媒體焦點。

上海的一位爸爸,深夜把孩子扔到火車站並且給了孩子一個用來乞討的碗。后來通過媒體採訪了解到,這位爸爸因為孩子經常不寫作業,總是接到老師投訴,最終導致爸爸情緒失控,把孩子扔到了火車站。

“很多父母在輔導作業的時候著急生氣,是因為你覺得這道題很容易,孩子應該能做出這道題、但他做不出來,這是最火大的。”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沈奕斐在不久前舉辦的一個家庭教育論壇上這樣說。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陪孩子寫作業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陪小學生寫作業,用不了太長時間矛盾就會爆發,情緒失控的往往是家長,孩子通常隻能默默承受﹔而陪中學生寫作業,則不一定會馬上爆發矛盾,但是矛盾一旦爆發,往往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后果。

以現在學校教育的難度,大多數家長隻有在小學作業面前才會比較自信,才能是全能的、權威的,是一種完美的存在。而到了中學,隨著孩子學業難度的增加,很多家長已經沒有能力輔導孩子了。

這本來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因為,人無完人,這應該是一個常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中學生家長放不下自己曾經“完美”的身段,反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被動。

上海家長劉放有一個正在上初中的兒子。最近,劉放正在跟兒子刷手機、玩游戲的事情作斗爭。為了更好地監控兒子,劉放規定兒子寫作業的時候不能把手機拿進自己房間。

不過,劉放也有一個愛好,愛追劇。為了激勵兒子,劉放承諾兒子寫作業的時候自己看書不追劇。

於是,每到兒子寫作業的時候劉放就在客廳裡看書。

最初幾天兩個人都堅持得不錯,最先違規的是劉放。有一天,劉放心裡實在放不下所追的那部劇,便悄悄地打開了電視,把聲音調到最小,遙控器放在身邊,隨時聽著兒子房間的動靜,隻要聽見兒子的腳步聲就馬上用遙控器關上電視。

這樣又過了幾天,劉放也放鬆了一些。一次,劉放的動作稍微慢了一些,兒子出來時雖然電視已經關上了,但是遙控器還在手中。

“我早知道你每天都在看電視,你這樣有意思嗎?”兒子說完這句話回了房間,從此之后再也不執行劉放提出的控制手機的要求了。

很多專家指出,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言行一致,劉放沒有做到信守承諾。而在這個背后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劉放內心不願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北京市朝陽區某小學校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經這樣說,“每個家長心中有一個理想的孩子的樣子,當現實的孩子並不是理想的樣子時,父母就無法接納。”其實,每個家長心目中也都有一個理想家長的樣子,自己也希望成為那樣一個理想的家長,當做不到的時候就會想辦法彌補。

但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非要去完成,當然會用力過猛以致動作變形。

北京的溫先生也遇到了與劉放類似的情況:管不住兒子玩手機。

不同的是,溫先生放過了自己。

“各種辦法都試過了,我現在放棄了。”溫先生說,“我突然想開了,我為什麼永遠必須給孩子正能量,我為什麼就不能玩手機,孩子為什麼也不能玩手機,我們倆為什麼不能一起玩一會兒手機?”

不再做一個“完美老爸”之后,溫先生不再逼孩子了,他給出的底線是:隻要不犯法、不啃老,將來優秀不優秀無所謂。

讓溫先生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改變也帶來了兒子的改變:“他現在玩手機之前會跟我商量,商量好時間,然后說到做到。”

其實,看似“棄療”的溫先生守住的是大方向,“不犯法”意味著遵紀守法有道德,“不啃老”意味著自食其力有技能。這樣的孩子也許將來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是卻能成為一個好公民,如果再有一個有趣的靈魂的話,這樣的人生也挺好。(樊未晨)

(責編:實習生(劉箏)、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