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構建新型“互聯網+思政”體系

地鐵文明引導
行走的黨課
董明老師和志願者們共同服務軍運會
湖北大鼓社團學生表演《武軟,擼起袖子加油干》
作為“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和“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扎根科技之城——武漢光谷,依托產業經濟布局專業發展,實現同頻共振,成為閃閃發亮的“光谷之星”。
近年來,學校緊跟時代潮流,把網絡思政作為重要方向,著力連通課堂上、校園裡、校園外的立體思政體系,打造靈巧互動、融合發展的網絡思政工作傳播平台,依托“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官微”“武軟青年公眾號”等新媒體陣地,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政工作,進一步提升思政工作的引領力和凝聚力。
平台建設:搭建“有溫度”的網絡矩陣
2014年,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團委創辦“武軟青年”微信公眾號,隨后成立青年傳媒中心,力爭打造“有溫度、有態度、有人情味”的校園媒體。
在這一青年陣地上,學校團委用年輕人習慣的話語方式,講述武軟青年故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關心青年、引領青年、服務青年,做他們身邊的“良師益友”。目前,“武軟青年”粉絲突破2.3萬人,微信發文逾1300篇,總閱讀量達百萬人次。
近年來,“武軟青年”微信傳播力指數排名穩居全省高校前列。2017年發布的武軟版《成都》,被師生們爭相轉載,閱讀量11839,位居湖北省高校團委單周文章閱讀量排行榜前列。2018年拍攝的“五四”十佳優秀學生社團微電影《點贊·大武軟》,展示社團的活力與風採,還以優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詞燃爆整個校園。2019年,推出《武軟青年的十二小時》,展現第十一屆校園十佳青年的先進事跡,用鏡頭語言來記錄優秀武軟學子昂揚的精神風貌,讓他們成為校園裡的熠熠星光。為迎接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在武漢舉辦,學校還發布原創音樂MV《青春武軟》,“武軟學子厚德尚能,青春閃光耀”,在校園裡引起熱潮。
青年在哪裡,共青團就在哪裡,工作陣地就在哪裡。為此,學校團委積極響應基層團組織工作重心下移,建設基層網絡思政陣地。各學院積極構建校院兩級網絡矩陣群,打造更加貼近學生需求的網絡思政平台,如武軟汽小院、“武軟工職機械工程學院”的“雲素質”平台等。
“三個課堂”:創新“課堂內外”的思政載體
辦學以來,學校高度重視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學校優勢資源率先推出“互聯網+思政”,並著力體現“軟件”特色,實現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網絡思政得到長足發展。
在課堂上,學校重點抓“田間地頭思政課”建設工程,率先把思政課、黨課開在田間地頭,探索“田間地頭的思政課堂”實踐教學案例,成效顯著,社會反響熱烈。學校以此為原型制作的“我心中的思政課”獲全國微電影大賽二等獎﹔“田間地頭思政課”受到十余家主流媒體相繼報道宣傳。
2019年10月17日,“行走的黨課”微視頻在學習強國平台發布。創新《認識武漢》公選課課堂形式,理論與實踐交互貫通,課堂上可現場連線,與外景互動,讓校內校外兩個課堂實景交互,教學組織別具一格,深受學生喜愛。同時,公選課走進省博物館、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中共五大會址、農講所、光谷未來城科技展示中心等地,讓學生們深入了解武漢城市的歷史與現在。從“認識武漢”到“愛上武漢”,從而堅定“留在武漢、建設武漢”的決心和勇氣。學生上課打卡也可通過新媒體平台來錄入,管理考勤、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
在校園裡,學校尤其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打造了風景宜人的園林式校園,形成了具有武軟特色的校園文化引領體系,構建了“月月有活動”“院院有特色”的活動體系,繁榮校園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校團委打造出志願服務、雷鋒月、女生文化周、校園歌手大賽、十佳青年評選、五四表彰、迎新晚會、讀書月、社團文化節、元旦晚會等十大工作品牌,並充分利用活動資源,打造校園傳播“產品”,豐富校園生活,引領校園文化新時尚。如舉辦詩詞視頻大賽、“好書推薦”視頻、武軟“青年大學習”時政科普等。
2018年9月學校成立湖北大鼓社團,12月引入湖北大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辦湖北大鼓傳習班,傳承文化瑰寶。2019年3月23日,湖北大鼓社團師生受湖北荊門市沙洋縣委宣傳部邀約,創作、編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荊門篇章》,在學習強國平台被推送。軍運會志願者服務過程中,本校全國道德模范董明老師帶領568名“小水杉”以昂揚的精神面貌服務各國參賽隊,《“微笑天使”董明:輪椅上的“小水杉”》《輪椅上的志願者“小水杉”——記全國道德模范董明》《全國道德模范董明:樂當一線“小水杉”》《“小水杉”的收獲:聚是一團火 散是滿天星》頻頻登上學習強國平台。
在校門外,新青年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品牌志願服務活動,已成為武軟的亮麗名片。新青年下鄉活動中,組織學生深入新洲農村,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開展“理論育農、科技支農、文化樂農、愛心助農、生態興農”等五大行動。
同學們在實踐中長知識,增才干。機械工程學院的張同學研制出的新型蘑菇採摘梯,已正式交付徐古街周灣蘑菇科技示范園使用,他的故事被拍攝成《創新創業好青年張百海》。商學院學生陸同學、何同學等一批大學生在學院指導老師帶領下,來到鳳凰鎮調研走訪,他們了解到,茶葉種植已成為當地支柱產業,一家生態茶業公司在該鎮5個村流轉土地3000多畝,大面積種植茶葉,年產近3萬斤茶葉,產值超過千萬元,帶動當地約300戶農民增收致富。
於是,他們就萌生了想通過所學專業進一步拓展茶葉銷量的想法,想通過跨境電商平台,把村裡的茶葉銷往全球。為此,他們以企業賬號的形式成功申請跨境電商店鋪,對網店進行“裝修”,設置個性化模板,設計店鋪主頁面,將拍攝好的茶葉、茶具樣品圖片上線。4月上旬,團隊在正式賣茶之前,上架了茶業公司生產的50多套茶杯、茶具“試水”,其中一款售價12美元的不鏽鋼杯子一下子成了爆款,賣出了近200個,銷售收入達2000美元。這當中,來自美國匹茲堡的一家客商成了最大買主。
在校園志願服務品牌創建過程中,學校推出的文明禮儀引導——拒絕早餐進教室活動,創新形式,以學生喜聞樂見、又睿智風趣的表情包形式呈現在大家面前,被主流媒體進行了報道。
融媒思政:開辟“答疑解惑”的網絡家園
在“武軟青年”運維中,青年傳媒中心的小編們發現,不能一廂情願地發聲,還應該主動採集話題,傾聽學生的心聲,正面回答他們的疑惑,做他們心靈的朋友、成長的導師。因此,2019年9月起,學校團委利用武軟表白牆征集問題,並在“武軟青年”予以回應。
針對大學生在志願服務工作中的困惑與不解,“武軟青年”邀請全國道德模范董明老師發布貼文《讓志願服務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受到師生好評。董老師的微博主要宣傳志願服務活動、與青年互動、相伴成長。學生成長的煩惱,大學生活的新奇,安全教育抑或法治教育,都可以朋輩幫助的形式做好陪伴與答疑。
目前,學校正在打造“武軟青年”升級版,建立由思政教師、輔導員、團干等組成的“心靈導師庫”,學生發布疑問經審核發布后,導師庫導師可運用“滴滴打車”模式接單或組織派單,實行積分制,可折算課時,作為教師激勵。
網絡家園建設尚在起步探索階段,需要集合學校優勢力量,共同謀劃,做深做精,讓學生信賴、讓學生信服。同時,網絡思政教師還要加強話語方式的學習,提升自身媒體融合能力,從而增強網絡思政的滲透力。
(數據來源: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