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高等教育發展形態面臨深刻變革

2019年12月24日08:3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光明圖片

編者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開展了高等教育法頒布以來的首次執法檢查,檢查報告在肯定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成就的同時,深刻分析了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深層次矛盾。如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改革創新。本文認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將推動高等教育發展形態的轉變,從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現狀和國際經驗看,主要應通過評價機制改革、資源配置方式改革與治理改革來實現發展形態的轉型,對我們如何實現由傳統體系到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的內生轉化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矛盾變化:推動高等教育發展形態變革

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高等教育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總量性的,即落后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人民對物質與文化教育產品的需求時,規模擴張是壓倒性的任務。但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時,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也由總量性矛盾發展變化為結構性矛盾,由關注數量到更加關注結構質量,由關注人民群眾有學上到更加關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和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經濟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也由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數量的要求轉向結構質量的要求。

如何促進和解決這些矛盾,就需要通過發展形態的轉換來實現。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方式。高等教育主要矛盾的變化必然引起和促使高等教育發展形態的轉變,即從高等教育體系自身成長轉為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協同發展,從規模速度為主的發展到結構質量為主的內涵式發展,實現高等教育的系統轉型與功能再造。

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的報告指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與黨中央的要求,與人民群眾對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高等教育需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當前,一部分高等教育機構的辦學思路與發展目標還沒有真正轉到以服務國家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及促進學生成長發展為重點的戰略上來,對經濟社會需求和人民群眾對於高等教育要求的認識、理解和把握不精准。從國際經驗看,一般來說,現代國家經濟增長時期會形成對於高等教育人才需求量的增加,當高等教育的規模擴張速度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時,高等教育體系就無法滿足經濟增長對於人力資源的需求,會對經濟的長期發展造成阻礙。但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等教育體系不是規模越大越好,也不是發展速度越快越好,而是需要一個與經濟結構、產業升級及創新驅動相適應、相促進的高等教育體系。如果中等收入階段國家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完全以發達國家為基准,就會造成資源錯配,高等教育投入效率下降,經濟社會就可能因為缺乏創新驅動和合適的人力資源匹配而失去持續發展動力。我國高等教育隻有實現了與經濟社會的嵌入式發展,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走上了內涵式發展道路,才能實現與經濟社會的良性循環,提高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才能真正建設起公平而有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

如何實現高等教育發展形態變革,具體來說有哪些抓手?發展形態的轉變決定了評價機制、資源配置方式與治理方式的改革目標與方向,從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現狀和國際經驗看,主要應通過評價機制改革、資源配置方式改革與治理改革來實現發展形態的轉型。

評價機制:分類、重質量、差異化

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也存在一些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的報告指出,目前高等教育分類評價體系尚未健全,評價標准比較單一,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等相關指標權重偏低,難以有效引導高校合理定位、特色發展,也難以鼓勵教師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一線教學和人才培養上。

評價機制改革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社會評價,即社會對於高等教育的評價,從隻關注高等教育規模到強調高等教育的貢獻率與收益率,強調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嵌入性﹔二是內部評價,即對於學科和教師的評價,由過去的關注課題、論文、項目等數量化指標,到關注質量與貢獻,強調質量、創新與貢獻相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分類評價、分類管理與分類發展的政策,以經濟社會發展、行業發展、職業要求為依據,以實現人才培養體系的多元化、高等教育體系功能的多樣化為目標,構建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與辦學定位相符合的分類評價體系,促進高校科學定位、各安其位、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目前對於高校的學科與教師的評價過分注重剛性標准、強調數量導向、強調科研忽視教學。應該針對不同類型層次的高校、針對不同學科專業和教學為主、科研為主和教學科研為主的不同崗位職責的教師,分別制定符合規律和學校實際的教學、科研和服務的評價指標體系,體現不同的評價標准要求和考核重點。重視質量導向的評價體系建設,出高質量、高水平和原創性、具有創新價值的學術成果。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范式和成果的體現方式不同,其評價尺度和考核方式也應該有所差異。並應該借鑒國際經驗,在部分學科領域引入國際學術同行評價,取消以刊代評的不合理做法,建立起以專家同行評價為主、量化評價為輔的評價模式。教師考核評價制度要充分考慮教師勞動的連續性、復雜性、創造性及個體自主性特點,考慮到教師勞動成效的延緩性和滯后性,注重評價標准的科學性、評價導向的針對性和評價過程的規范性。

資源配置:異質化、精細化、社會和市場導向

資源配置應該由數量導向的同質化轉向質量結構導向的異質化配置方式。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學科專業、不同研究領域對於教育資源的需要不同,資源與經費配置應該做到差異化。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的報告指出,建立不同類型高等學校的經費投入、人事管理、質量評估、監測評價等制度,引導高校科學定位、差異化發展。

同質化是指資源配置只是考慮了高校層次的不同,而沒有精細化考慮學科專業的差異,沒有考慮到不同類型高校人才培養的特殊需求。異質化並不是要在不同高校之間拉開差距為目標,而是要根據學科專業特點特別是人才培養的需求,做到精細化的資源配置與投入。當前,高校資源配置異質化的重點不是拉開差距,而是科學精准進行資源配置,使資源配置更為公平和有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的報告指出,雖然國家對高等教育投入總量持續增加,但從檢查情況來看,不同類型高校之間投入不平衡問題十分突出。資源配置要考慮到區域差距與高校類型差異,充分重視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通過科學合理的資源培養手段以全面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逐步縮小中西部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和發展質量上與東部地區的差距。

同時,高教領域的資源配置要強化社會和市場導向,按照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來配置資源以調整和優化學科結構和區域布局。社會和市場導向的資源配置也可促進資源來源的多元化,並以辦學資源的來源多元化帶動高等教育與社會、市場的深度互動關系的實現,逐步強化市場與社會需求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的報告指出,高校經費投入來源總體比較單一,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高等教育的力度不大,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的機制還未形成。缺少市場與社會需求導向的行政主導模式,極易出現行政管理遮蔽市場與社會需求的問題,也會導致社會力量參與高等教育改革和投資高等教育發展的積極性不能被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蘊藏的辦學潛力無法得到有效釋放。

治理改革:不越權、不缺位、依法辦學

治理改革是實現發展形態轉型的制度保障。

一是政府轉變職能和加大“放管服”力度,由行政本位的管理模式轉向依法依規的治理模式,做到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把該放的真正放下去,把該管的真正管起來,既不“越權”,也不“缺位”。進一步轉變政府的管理方式,依法界定政府及相關部門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職責權限,切實減少各類檢查、評估、評價,減少對高校教育教學事務的干預,發揮學校辦學主體作用,讓學校安安心心地發展,讓教師安安靜靜地做好教學科研工作。

二是強化依法辦學治校能力。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的報告也顯示,一些高校依法自主辦學的能力還不強,存在行政化的慣性思維,對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界限認識比較模糊,教師代表大會和學術委員會功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高校治理要充分發揮學校和院系學術委員會的作用,防止學術權力行政化,成為校長和院長為主組成的機構,成為行政化的另外一個舞台,校長與院長等可以適度參與學術委員會工作,但是不能擔任主要職務和主導學術委員會工作。真正使學術委員會回歸“學術”本質,這是學術權力定位的基本常識,真正使學術委員會成為學校和院系的最高學術權力機構和決策機構。教職工代表大會是我國高等教育民主辦學的重要制度設計,對於調動發揮教師和職工的積極性和發揮主人翁意識,提高辦學水平和民主管理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行使民主權利,實現民主管理的重要作用。

主要矛盾的性質和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的特點決定了高等教育發展形態,也決定了評價機制、資源配置方式與治理方式。高等教育發展形態的轉變實際上是兩個維度的轉向。第一個維度是規模速度轉變為質量結構﹔第二個維度是構建現代化的高等教育體系。當高等教育規模增長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主要矛盾從總量性到結構性的轉化,進而導致從傳統體系到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的內生轉化。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的形成會有效化解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促進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進而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目標。

(作者:李立國,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副院長)

(責編:何淼、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