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大學生給小學生當“老師”

天津探索“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新模式

2019年12月19日09:0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走上講台,天津外國語大學大三學生蘇都娜從手裡“變”出一艘小木船,教室裡幾十雙小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這是天津市岳陽道小學四年級九班一堂特別的團隊思政課,蘇都娜成了孩子們的主講老師。

把大學生團員請進小學少先隊隊課講思政故事,這是團天津市委探索通過團隊課方式,支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一種嘗試。

長期以來,如何把大中小學的思政課講得讓學生入腦、入心,是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天津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鄭海吶坦言,以往給大學生上思政課,常常會遇到一些困惑,“一些問題小學學過、中學也學過,可到了大學還講這一套,學生難免會有一點厭煩。”可對岳陽道小學負責思政課的教學主任宿紅來說,如何把大道理講得讓孩子信服,也是一件難事。

能不能找到一個切入點,讓大中小學之間能夠有機銜接?團天津市委牽頭邁出了創新的一步:目前,天津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和平區岳陽道小學等,探索通過團隊課方式,建立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基地。

一條小木船的故事

蘇都娜舉起小船,問台下的學生:“你們覺得,最貧窮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孩子們說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有的認為,窮就是“全家隻有一條褲子,誰出去誰穿”﹔還有的認為,最貧困的日子應該就是“住在海河邊的船上,沒有家,隻能吃海鮮”……

蘇都娜被孩子們的回答逗笑了。對她而言,也正是參加了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團委組織的暑期實踐教學活動,來到福建省沿海的寧德地區親耳聽到“連家船民脫貧致富”的故事,才重新刷新了她對於貧困生活的想象。

她第一次聽說,那些世代連家帶眷擠在一條船上生活的人,被稱為“連家船民”。盡管他們以捕魚為生,但自己隻能吃上手指頭大小的魚。對他們來說僅有的娛樂活動,就是過年時能遠遠聽到岸上村委會電視機傳來的聲音。

因為當地啟動“造福工程”,在荒蕪灘涂上建起新村,才讓“連家船民”大規模搬遷上岸,不僅極大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條件,還鼓勵他們靠奮斗脫貧致富。

蘇都娜想把“連家船民”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讓孩子們明白“不怕困難,努力學習”的道理。於是,她決定先用一個“同舟共濟”的小游戲讓孩子們感受船上空間的窘迫:六七個孩子被邀請上台,擠站在4張報紙上,隨后她把紙減少到了兩張。

蘇都娜告訴孩子們,因空間狹小,船民每天隻能彎著腰,把腿盤起來﹔而出海時,隻能將幼小的孩子用繩子綁在船上。

一個叫江成財的船民讓蘇都娜印象深刻。1998年他在政府的幫助下上了岸,在涼棚裡度過了7年榨菜配稀飯的搬運工生活,之后他擁有了自己的建筑工程隊,成了致富帶頭人。

故事講完了,孩子們若有所思:“連家船民很辛苦,但通過自己的努力,也過上了好生活。我們也要向美好的未來前進!”

蘇都娜有些驚喜,她坦言,上台前有些緊張,怕講的故事孩子們理解不了,又怕不能給孩子們帶去“有溫度”的知識,“但孩子們真的很熱情”。

“效果超乎想象。”宿紅感慨道,“沒想到孩子們的回應這麼熱烈。”

孩子愛聽大哥哥大姐姐講故事

讓大學生給小學生講課,孩子愛不愛聽,能不能聽懂?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天津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於凱說,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講課的大學生來說,把艱深的理論講得通俗易懂,讓小孩子都能明白,本身就是一次更深入的學習過程。

基層是最好的課堂,實踐是最好的教材。為了把課講好,今年暑假,天津外國語大學組織15位教師帶領20名學生,分5個路隊奔赴延安、正定、寧德、福州、廈門、杭州和上海等地,實地探訪總書記當年插隊、工作過的地方,利用自己收獲的豐富詳實的調研材料、生動鮮活的採訪案例,精心設計宣講內容。

“每堂課要提前試講8次,甚至更多,一遍遍磨。”蘇都娜告訴記者,先給大學生試講,最后才能走進小學課堂。

她設想了很多孩子可能會提出的問題,擔心內容不夠吸引孩子,便採用了大量的圖片和音視頻,並加入小游戲。當她覺得准備足夠充分后,到小學進行了一次試講。下課后,一個孩子過來問她:“姐姐,福建在哪裡呀?”

她恍然大悟,原來講述必須要從孩子的視角出發。這讓她又一次推翻了之前的講述,重新思考如何給孩子們講好故事。

宿紅會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傳授給初登講台的大學生,“我們盡可能把枯燥的講解變成各式各樣的小活動,把固定的教材變成生動的故事。

讓小學老師驚喜的是,大學生和孩子們有天然的親近感,“他們和孩子們年齡差距小、點子多,也更活潑,更能符合小學生們的喜好。”“孩子們可能更願意聽大姐姐講課。”

天津外國語大學團委書記馮鵬見到那些大學生在小學的入隊儀式上給孩子們上微隊課時,眼睛裡都閃著光,“這些年輕人一下子回想起第一次帶上紅領巾時的心跳,那不就是自己的初心嗎?”

打開孩子們通往理想信念的那扇窗

大學生“老師”的到來,給小學課堂帶來了新鮮的色彩。岳陽道小學副校長馬宏談到,目前在中小學開展思政教育,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師資不足、資源不足,“這些大學生能作為思政師資的有力補充”。

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在中小學階段,相對於語數外等學科,校方對思政課重視程度不足。但馬宏注意到,思政好比牽馬的缰繩,“往往一個學校越把思想政治抓牢、抓准,孩子學得越好”。

他以岳陽道小學為例,62個教學班,按每班每周一個課時算,起碼需要4位專職思政教師,“學校現在基本能保証三年級以上配備專職思政教師”。

馮鵬說,起初嘗試通過團組織讓大學生走進小學生思政課堂的設想,確實是從支持思政教師師資、共享團隊思政課資源等角度出發,“小學思政課對形式和資源的要求更高,孩子們得先感興趣、才能聽得進去。”

而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則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模式。經過一個學期的嘗試和磨合,天津外國語大學學生宣講團走進了多所小學課堂,把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落在一堂堂精彩的思政課上。

於凱說:“下一步,我們將採用可選菜單和按需定制相結合的方式,為中小學制課、送課。”

“同樣是愛國主義,小學思政老師怎麼講,大學老師又該怎麼講?”鄭海吶認為,下一步應該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合作往更深層次發展。比如,將愛國主題作為一個課題,大中小學校的教師共同設計教案,共同組織實踐活動,一起培訓、交流。

團天津市委書記王峰表示,要發揮團隊課、團隊日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組織團員隊員同受儀式教育、同過組織生活、同做實踐活動,打造一批精品團隊課,整合一批團隊實踐陣地,引導青少年在組織中有歸屬、受教育、獲成長,讓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模式可復制、可推廣。(胡春艷 張晉川)

(責編:實習生(王婧寧)、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