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學子 離家千裡最念家鄉飯
陳曉菡與同學一起烹制的菜肴 |
海外學子離家求學,時空阻隔下,團聚成了奢望。不少海外學子通過尋找“家鄉的味道”來排解留學生活的孤獨。尋味之路上的種種故事,令人難以忘懷。
千裡之外 難忘鄉味
要說遠在海外的學子最想念什麼,很多人都會回答“中餐”。“國外的中餐比較貴,味道也不正宗。我在國內的時候就喜歡自己做飯,現在正好有了機會。按著菜譜來,每天想吃什麼都可以自己做。”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讀研究生預科的陳曉菡說。她出國的時間並不長,但朋友圈裡卻已經晒出了不少自己出國后烹飪的美食照片,看上去色香味俱全。“都是熟悉的家鄉味道,我每天吃飯的時候都很快樂。”陳曉菡說。
對於沒條件自己做飯的學子來說,想要吃中餐就隻能依靠中餐館了。在匈牙利佩奇大學就讀的王紹宏一直為此感到煩惱。“我一個人租房住,有時做好一鍋菜能吃好幾天。匈牙利的燃氣價格很貴,自己做飯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都太高,因此隻好去附近的中餐館吃。”對於國外的中餐味道,王紹宏多少有些無奈,“中餐館價格挺貴,味道卻不怎麼樣。但有時候就是想吃一口家鄉菜,不好吃也還是想去吃。”
就讀於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楊家瑞也會常常光顧中餐館,不過相比食物,更吸引他的是中餐館的氛圍。“新西蘭人比較少,國人更少,因此如果是我單獨吃飯,還是願意去中餐館。菜品口味一般,但可以用中文點餐,店員和老板也都說中文,氛圍很輕鬆。有幾個在國外的中國人會不想念中餐呢?”楊家瑞沉思后說。
每逢佳節 思鄉切切
每當逢年過節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各種節日食物了。對於海外學子來說,這些年節吃的特色食物,不僅承載著他們的思念,更代表著他們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同。
“春節的時候,周圍的中餐館也都賣餃子。”王紹宏認為,無論餐館裡的餃子好吃與否,過年吃餃子的習俗是他無論身在哪裡都不願意放棄的。“對我來說,隻有吃上了餃子才算是過年。”王紹宏說。
對中國人而言,中秋是闔家團圓的節日。而對那些中秋節無法回家團圓的人來說,月餅不僅僅是美味的甜點,更蘊含著他們對團圓的深情期待。“月餅,象征的就是團團圓圓。在國外,每逢中秋節我都會買幾塊吃,隻要一想到我正與家人同時吃著月餅,那種感覺也像是團圓了。”楊家瑞說。
陳曉菡說,最讓她無法忘懷的是奶奶包的肉粽。“我不愛吃甜食,因此每到端午節,家裡就會包肉粽。奶奶做的肉粽特別好吃。等明年端午節的時候,要是我自己不方便做肉粽,一定去買一些吃。真的忘不了那個味道!”陳曉菡感嘆說。
一勺一筷 承載思念
“因為去中餐館的頻率高,我現在與餐館老板都熟識了。”王紹宏說。他與老板關系不錯,有時還可以托老板幫忙,購買到一些並不常見的中餐食材。“有了老板相助,我偶爾也能自己做飯,改善伙食,自己烹飪出家鄉的味道。”
“我們幾個留學生都是自己做飯。每個人提前做好一道菜,第二天中午聚在一起吃,大家互相品嘗彼此的手藝。”陳曉菡說,她非常享受這個與大家一起做菜並分享的過程,一起做飯、分享美食幫助她更好地適應了陌生的留學生活,也加深了她和其他留學生之間的友誼。離家千裡,一桌家鄉菜是學子們與故鄉剪不斷的感情紐帶,一勺一筷,承載著厚重的思念味道。“我們每天都做飯,每個人的廚藝都進步得特別快,在這個過程裡我們也收獲了友誼和快樂。”陳曉菡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