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三位支教老師申請延長時間 隻因孩子們大喊:“老師,別丟下我們”

2019年11月05日08:55 | 來源:錢江晚報
小字號

高新實驗學校數學老師楊斌

一位女生在教師節送給郭燕的賀卡

來燕紅去學生家進行家訪

日前,錢報記者被三張援青支教報名表感動了。

這三張支教報名表,來自杭州濱江區三位初中老師——長河中學語文老師郭燕、浦沿中學英語老師來燕紅、高新實驗學校數學老師楊斌。

一年前,他們報名支教,經過選拔考核成為了浙江省援助青海海西州第三批干部人才隊伍中的成員,到海拔3000多米的德令哈一中任教,期限是一年半。也就是說,本來再過半年,他們辛苦的支教生涯就要畫上句號。然而,三人卻主動申請再支教一年半。

“因為當地很多家長都希望我們留下來,我們三個也舍不得走。初中三年,我們想至少能帶完一屆學生。”來自高新實驗學校的數學老師楊斌說。

孩子們跟在身后喊:

“老師,別丟下我們”

三位老師坦言,雖然已經在高原生活了一年,但始終無法完全適應那裡的生活,缺氧、流鼻血、失眠等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即便如此,他們依舊決心延長支教,說白了就是因為三個字:舍不得。他們舍不得德令哈的孩子,舍不得孩子們臉上純真的笑容。

郭燕記得,那是她到德令哈后的第一場大雪,剛好七年級的第一學期。那天小朋友們和她從圖書館自學結束前往快餐店。吃完飯離考試還有些時間,校門還沒對學生開放。作為老師的郭燕從側門進了校園,那些一路跟著的孩子在她推門進入的瞬間在身后喊:“老師,別丟下我們。”那時候她的心裡就有了延長支教的念頭。

她還給錢報記者看了一張賀卡,是班上一位女生今年教師節送給她的。

這個叫小梅的女生寫道:“您教會了我很多,也讓我改變了很多。從6歲開始,我的衣櫃裡沒有一件裙子,或是少女心的衣服,而且討厭粉色,現在倒是慢慢變回了女生的樣子。”

小梅在賀卡上寫的最后一行字是:希望老師們可以看到我們走進高中的大門。

再遙遠的距離也阻隔不了溫情的傳遞,再惡劣的環境也會被愛心征服。郭老師和她的兩位同行很想實現小梅他們的願望,哪怕一路走來困難重重。

來到海拔3000多米的德哈令,對於南方老師而言最難的是適應環境。

“剛到德令哈那會兒,我常有高原反應,上課上一半,常常會大口喘氣,喉嚨充血疼痛。”楊斌回憶說,為了學生的學習,他硬是堅持上課。一節課下來,總感覺比在杭州更加疲憊。由於高原反應,他的腸胃和睡眠也經常出問題。

還有吃飯問題,因為海拔高、氣壓低,飯菜總是燒不熟,每頓飯隻能高壓鍋蒸著吃。“那時我在網上買了一箱辣椒醬,吃飯全靠它了。”楊斌打趣道,“就是貴了點,不包郵。”

三位杭州老師

帶來了太多的“第一次”

除了嚴苛的自然環境,讓來燕紅倍感壓力的還有學生成績:“當時,我帶的兩個班上,100多個學生當中差不多有30多人英語成績不及格。”

為了提高孩子們的成績,來老師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和家長、孩子們做朋友。在來老師的帶領下,班裡的孩子有了許多“第一次”的體驗。

比如,剛到班上,她就成立了家委會,並推選出會員、安排各種職務。在這之后的短短時間裡,她發動家長,和家委會一起精心策劃和組織了第一次親子活動。隨后,還組織了家長會、“親子趣味運動會”等一系列活動,拉近了學生與老師,家長與孩子,同學和同學間的距離。

還有第一次“家訪”,這也是后續教學中,來燕紅一直堅持的,“一個學期每戶家庭至少去了三次。”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寒假過后的那次家訪,他們把第一次測試中,成績優異孩子的獎狀、獎品送上門,這不僅是對孩子、也是對家長的一份肯定。

與來老師一樣,郭燕老師到德令哈后就一直在思考:“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德令哈的教育資源不及東南沿海,孩子們沒有多樣化的興趣班,當地也缺乏博物館之類的場地,“那邊孩子課外生活比較單調枯燥”。為此,在日常授課的同時,郭老師會將課堂延伸至課外,用她的話來說就是:“我不但要教孩子們怎麼學,還要教孩子們怎麼玩。”

“玩”是有意義的玩,初衷是拓展孩子們的視野,並養成良好的習慣。第一步從泡圖書館開始,每周末,她組織孩子們一起在圖書館自習、閱讀課外書,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逐漸養成了泡圖書館的習慣。

回憶過去的一年,郭老師有說不盡的不舍與感動。“在德令哈的日子,與其說是我陪著他們,不如說是他們陪我。”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好在有孩子們,一起閱讀、一起吃飯、一起談天說地,讓這幾百個支教的日夜有了色彩。

這三位老師的支教故事,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情節,但是毫無疑問,會溫暖德令哈孩子的一個冬天,甚至更久。

(責編:實習生(唐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