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兒童使用新媒體出現低齡化傾向 如何保護“未成年的你”

海外網  李雪欽
2019年11月01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地鐵、餐館等公共場所,我們經常會看到許多玩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孩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8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未成年人網民數量已達1.69億,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7%,但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網中接觸到暴力、賭博、吸毒、色情等違法不良信息。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陳青文通過對30個家庭的訪談,形成《新媒體兒童與憂慮的父母——上海兒童的新媒體使用與家長介入訪談報告》(發表於《新聞記者》),針對“新媒體兒童”現象提出家庭層面的建議。近日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網上未成年人保護與生態治理”論壇上,與會專家紛紛獻計獻策。

  該怎樣開展網上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這些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

  玩手機的兒童越來越多

  Wavemaker今年發布的《數字時代的中國孩童白皮書》顯示,中國6-15歲孩童的數量高達1.6億,他們已經成為高度數字化的一代:開始使用電腦的平均年齡為7.8歲,開始使用智能手機的平均年齡為7.3歲,大部分在9歲以前都已接觸各種智能設備、電子游戲和社交媒體。手機、平板電腦等可以聯網的新媒體設備伴隨著新一代兒童成長,成為他們的“身體器官”,因此他們也被稱為“新媒體兒童”。

  通過對30個家庭的面對面訪談,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陳青文發現其中1/3的孩子擁有自己的新媒體設備,2/3的孩子與父母共用。比起小學組,幼兒園組擁有自己新媒體設備的比例更高,這說明新媒體使用呈現低齡化。在用途上,兒童使用新媒體的娛樂功能多於學習功能,“新媒體更像是兒童的玩具而非工具”,多數兒童用來玩游戲,其次是看視頻,第三才是做作業。

  據統計,一半以上的孩子使用新媒體的時間較長,尤其在周末,幾乎一天都超過2個小時。而且孩子越大,對自己的新媒體使用時間越不滿足,小學組的受訪者多數覺得自己的使用時間不足,“即使一天2個小時仍覺得短”。

  陳青文發現,孩子們使用新媒體多是因為缺乏陪伴,由於父母忙碌且沒有小伙伴一起玩,孩子隻好轉向手機與平板電腦。主動選擇用新媒體代替自己去陪伴或安撫孩子的家長並不鮮見:在餐廳,有個小女孩拿著手機,一邊吃飯一邊看視頻。“她用這個就比較乖,隻要她不吵就行。”小女孩的媽媽說。

  “當父母用新媒體代替自己陪伴孩子時,實際付出的代價很可能是巨大的。”陳青文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他們更有可能依賴新媒體,這時即使父母想要陪伴他們,他們也可能持續沉浸在與機器的交流之中難以自拔。”

  不能“一刀切”杜絕孩子與網絡的聯系

  並非所有家長都放任孩子玩手機或平板電腦。陳青文發現家長介入的方式多以“限制”為主,且時間限制多於內容限制,多數家長並不了解孩子具體玩什麼游戲或看什麼視頻。此外,家長往往隻對子女強調使用新媒體的視力風險,甚少談及新媒體帶來的好處。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王海英教授接受採訪時說,新媒體可能帶來的風險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導致玩物喪志。兒童使用新媒體偏向於玩游戲、看視頻等娛樂功能,容易引發兒童網絡依賴或網絡成癮,從而影響兒童身心健康、學業成績、人際交往等﹔二是不良觀念的滲透。由於網絡監管難度較大,很難杜絕不良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向兒童滲透﹔三是制約高級思維品質的形成。新媒體以富有吸引力的感官刺激,贏得兒童的持續關注,限制理性、系統化等高級思維方式的形成。當然,新媒體也有很多優勢,比如提供廣泛的視聽學習材料、廣闊的人際交往空間、多樣的網絡學習平台等等。

  作為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家長唯有提升對新媒體的認識,才能有效引導孩子善用新媒體,成為媒介技術進步的獲益者,同時懂得規避網絡可能帶來的風險和傷害。陳青文建議家長在心態上不要太緊繃,“因為在緊繃的情況下,溝通很難進行”。她認為家長要重視親子溝通,尤其在制定規則時,家長需要經常跟孩子聊聊。“如果是孩子自己定的規則,或者家長跟他商量同意的,孩子會比較願意遵守。”

  陳青文認為:“未成年人的保護是必須的,但並非教條,也並非死板。”科技迅猛發展,如若因噎廢食,為了避免“網絡負能量”而將孩子置於“無菌艙”內,採取“一刀切”的方式杜絕孩子與網絡世界的聯系,那是人為地讓孩子與時代割裂。有分析指出,“新媒體兒童”唯有在成人幫助下穿好“金鐘罩鐵布衫”、練就一雙洞察是非的“火眼金睛”,才能避免感染“網絡病菌”。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中華司法研究會專職副秘書長牛凱曾表示:“網絡素養教育是幫助未成年人更好地使用互聯網,減少互聯網對未成年人負面影響的根本途徑。”

  如何把網絡素養教育落到實處?廣東省網信辦主任黃斌在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分享了經驗:“第一是要從小培養未成年人正確、合理和安全的互聯網使用意識,提高未成年人對有害信息的鑒別力,為此廣東曾編寫《媒介素養》教材。第二是從小規范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廣東曾舉辦兒童互聯網大會,模擬世界互聯網大會,讓孩子從小就有一種做網絡主人的意識,知道如何上網、怎樣上網是正確的。第三是抓環境。不是隻管兒童的網絡素養教育,還要抓家長、教師乃至全社會的網絡素養教育。”

  合力保護“未成年的你”

  陳青文說,關於兒童使用新媒體的研究僅僅是一個開端,她很高興這個議題受到關注。“我原先是研究電視台的兒童頻道,當時就提出不能直接把孩子交給媒體,社會的關注、家長的把關、政府的監管與行業的自律都特別重要。”

  近日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該草案新增“網絡保護”專章,對網絡保護的理念、網絡環境管理、網絡企業責任、網絡信息管理、個人網絡信息保護、網絡沉迷防治、網絡欺凌及侵害的預防和應對等作出全面規范。

  國家網信辦也積極推進青少年網絡防沉迷工作,目前國內已有53家平台上線“青少年模式”,網絡防沉迷工作基本覆蓋國內主要網絡直播和視頻平台。這些平台在“青少年模式”中關閉了站內搜索、彈幕評論、內容分享、私信聊天、拍攝發布、充值打賞等功能,隻推薦適合青少年觀看的健康有益內容。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需要多方合力筑牢安全屏障。王海英認為,互聯網平台作為網絡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應承擔更多責任。

  “互聯網企業所有產品服務,必須把未成年人保護放在最高優先級,而且要做徹底、做扎實,真正解決問題。到2019年底,騰訊旗下所有游戲都將接入‘防沉迷’系統,不能接入的一律停運或下架。”騰訊公司首席運營官任宇昕在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說,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是騰訊“發展的生命線”。

  “要‘堵’,更要‘疏’。除了保護青少年免遭不良信息侵害,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充分享受網絡正能量的內容,更好地成長。”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聯席CEO余建軍也表示,“我們會推出優質正能量內容,希望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引領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在數字時代,兒童的聲音愈加重要,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響亮。他們不僅在傳承同時也在塑造著這個世界。把兒童遭受數字技術傷害的風險降到最低,並使他們從中獲得的機遇擴展到最大,我們力爭通過達到這一平衡,為兒童創造更美好的數字世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在一份倡議中這樣寫道。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