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人民觀察:“減負”這朵“善花”,合力才能結好“善果”

孫 競
2019年10月31日13:23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來啊,一起做學渣啊!”近日,一篇“南京家長已瘋”的網文刷屏,指向南京正在推進的素質教育減負工作。與此同時,浙江省28日發布了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其中擬規定小學生晚9點、初中生晚10點可經家長確認拒絕完成剩余作業,也引起熱議。

“減負”,不是新鮮話題。20世紀50年代,國家就發出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被稱為史上最嚴“減負令”。60多年來,國家層面發出的“減負令”已經突破個位數,各地方的“減負令”更達上百項。各類“減負”舉措的出台,直面的是屢禁不止的課后補課、熬到深夜的作業、愈演愈烈的校外培訓等等現象,要糾正的是“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行為,讓學校、家庭、社會回歸到科學育人的軌道。最嚴“減負令”中就強調,要切實減輕違背教育教學規律、有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過重學業負擔。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指出,“減負”不是不要負擔,而是減掉過重的負擔。

只是,本為提升學生素質的“減負”,為何在推進中卻難過“家長關”?現實因素值得各方面思量。一方面,在每分必究的升學錄取“指揮棒”下, 分數仍然是衡量學生學業水平的重要標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必須狠下心來當“虎爸虎媽”。另一方面,在一些機構和自媒體營造的“月薪3萬撐不起一個暑假”、“海澱家長不配有夢想”的教育焦慮中,家長們被裹挾著加入“升學戰爭”,隻好不斷為子女“加碼”。再有,在推進減負的進程中,同一省市各地區的政策、進展也並不統一,客觀上會導致家長的認知“失衡”,因為升學考試的那道門檻擺在那。此外,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和學校在推進規范化辦學中,或有理解不准確、執行簡單化等現象。多種因素,使家長們難免會感到“很受傷”。

“填鴨式”的題海戰術,並不是中國教育的答案,也不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良方”,這已經是社會共識。“減負”歸根到底也是要讓教育回歸理性,真正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而要把“減負”這個好事辦好,就需要多管齊下。家長在追求孩子學業成績的同時,要結合成長規律多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和天性,理性設置對孩子的期望值﹔教育部門在“減負”進程中,要面向家長和社會多渠道廣泛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正確的教育方法,做好解疑釋惑,更要防止執行簡單化、形式化、機械化,避免一刀切。南京市教育局在近日的回應中就專門強調:符合教學規律的作業、考試、教育評價應繼續堅持,並不斷提高其針對性、有效性。“減負”不“減質”,才能給家長真正吃一顆定心丸。

更重要的是,隻有加快招生考試制度改革 、建立更加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使選拔人才的“指揮棒”多元化,讓學生有選擇適合自己發展模式的學習自主權,才能使“減負”發揮出真正的價值。如果隻以考試的成績作為評價的最重要依據,用“一把尺子”作為升學的唯一標准,“減負”終究擺脫不掉“唯分數論”的痼疾。

“減負”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想讓這朵“善花”結出“善果”,必須家、校、社形成育人合力,才能讓我們的孩子真正健康快樂成長、高質量全面發展。

(責編:李依環、何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