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中外教育專家齊聚珠海 共話國際教育創新發展

人民網10月28日訊 “2019國際教育創新發展百校峰會”於10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舉辦,120多位國內外知名國際學校校長、國際教育機構負責人以及中外知名高校的資深教育學者齊聚一堂,共議國際教育創新發展與創新型國際學校建設。
鄭國民院長主持開幕式
本次峰會由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河谷國際教育集團、澳門國際學校協辦,北京師范大學創新發展研究中心(珠海)、晟華國際教育承辦。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管委會主任王守軍及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唐嘉樂出席開幕式並致辭。開幕式由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助理、未來教育學院院長鄭國民主持。
會議為期兩天,由主題演講、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工作坊、圓桌論壇等環節組成。會議邀請了美國河谷學校、香港漢基國際學校、澳門國際學校、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珠海國際學校、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等近百所國內外知名國際學校校長、國際教育機構負責人,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知名高校的資深教育學者120多人,共議國際教育創新發展與創新型國際學校建設。
王守軍副校長致辭
王守軍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推動教育現代化離不開教育的改革創新,離不開教育的開放發展。作為全國“雙一流”高校、師范院校的排頭兵和全國教育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北師大一直非常重視國際教育領域的研究與合作。建設珠海校區是北師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宏偉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一體兩翼”辦學格局的戰略選擇。希冀通過此次峰會,各國專家能夠共享國際教育創新理念、匯聚國際教育創新智慧、達成國際教育創新共識、服務國際教育創新實踐、助力國際教育創新發展。北師大願與各界同仁一道,立足教育發展的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培養大國良師,推動中國教育的開放發展,為新時代中國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唐嘉樂副校長致辭
唐嘉樂在致辭中說,教育國際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全球化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發展的內在必然。我們的教育管理者、教師、學生教師都應具有多元文化素養及國際化視野,能夠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與創新實踐精神。澳科大作為澳門本地規模最大的大學,始終緊密圍繞澳門和國家發展所需,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及科學研究、教育國際化發展等方面,展開了積極實踐。澳科大希冀加強與海內外院校的合作,在推動國際教育創新發展方面進行更多有益探索、做出更多貢獻。
當日,美國河谷學校校長多米尼克·倫道夫(Dominic Randolph),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副校長郝智勇,澳門國際學校校長馬克·洛克伍德(Mark Lockwood),北京師范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未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關成華,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常務校長大衛·曼斯菲爾德(David Mansfield),獨立教育學者、探月學院督學錢志龍,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先后帶來主題演講。
多米尼克·倫道夫校長演講
多米尼克·倫道夫(Dominic Randolph)在演講中指出,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學生創新精神的教育體系、培養使命感是至關重要的。當前教育發展存在教育體系信心不足、評估方法不當、學生參與度下降、教育成本上升、教育投資回報下降、青少年心理健康、技術進步重塑就業市場等問題。整合全球興趣、跨學科交流學習、體驗式教育、終身學習、以學習促進創新等為全球教育趨勢的融合創造了機會。他提出一所創新型國際學校應具備三大要素:在學校中使用設計思維、關注人格發展、提升學習體驗,這三者都能夠幫助學校、學生更具有使命感和創新精神。他說,“面對數字化浪潮、激烈的全球競爭,我們需要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希望幫助更多的學生探索、識別和追求他們的人生目標,並幫助他們成功地駕馭現實世界。”
郝智勇副校長演講
郝智勇以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國際部辦學實踐為案例,分享了國際部辦學背景、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組織管理等內容。他指出,學生應在學業發展、人格完善、社會擔當三方面取得成功。他對建設創新型國際學校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每個學校需要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學生能力與需求、可利用資源等因素建設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和管理模式﹔二是學校治理結構應最大限度保障“以學生為中心,以教育教學為核心”﹔三是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要主動承擔指導家長和學生的責任。
馬克·洛克伍德校長演講
馬克·洛克伍德(Mark Lockwood)帶來了“用創新的教育方法造就成功的學生的”演講。他結合澳門國際學校的辦學背景與理念,介紹了國際學校創新的教育方法與實踐,主要包括:瑞吉歐學前教育方法、STEAM項目、設計項目、駐校活動家項目、實踐周等。
關成華院長演講
關成華在演講中回顧了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容閎先生在推動中國留學事業發展方面所做的重要貢獻。他指出,留學與國際教育相輔相成,隨著留學需求的激增,中國的國際教育也在快速發展,但在推進過程中仍存在不少短板,如外教短缺、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缺乏校園文化等,要想在中國發展高質量的國際教育,建設一流的國際學校是重要一環。他希望與會的教育管理者能夠從教育管理創新開始,逐步帶動國際學校教師,共同在行業前沿學習、探索和實踐。
大衛·曼斯菲爾德校長演講
大衛·曼斯菲爾德(David Mansfield)在演講中指出,近年來隨著中國教育政策、人口政策、教育理念等變化,加之中產階級群體迅速增長,中國國際教育進入繁榮發展期。他以包玉剛實驗學校為案例,指出雇佣一流的教師、提供一流的教學支持、創造一流的學習環境、保証一流的教學資源投入、培養一流的學生、塑造一流的國際影響力是一所出色的國際學校的成功路徑。
錢志龍博士演講
錢志龍的演講重點解讀了全球教育創新潮流與趨勢,認為整個教育系統迭代的時刻已經到來,他指出:學習中心遷移、學校圍牆倒塌、教學模式改變、教師角色進化、課程來源多樣、評價方式革命、畢業出口多元、家長教育同步、體制去中心化、承擔社會責任是世界教育創新的十大趨勢。
秦春華院長演講
秦春華首先從中美關系、不確定性、人工智能與量子計算等維度解讀了當前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外部形勢,然后指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步入新時代,傳統教育路徑亟待改變,面對中國價值觀與西方價值觀、普世價值與教育主權等的融合與沖突,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如何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這個教育的重點之一是實現本土化與國際視野的有機統一。
凱文·馬丁利教授演講
凱文·馬丁教授組織工作坊
25日下午,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資深教授凱文·馬丁利(Kevin Mattingly)還組織了以“認知科學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為主題的工作坊。他號召學生應當成為一個問題解決者、決策者和終身學習者,從而成為一個積極的全球公民。Kevin歸納了未來“合格的”學習者應具備的認知能力,分享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式,並期望認知科學研究中總結出的有效方法能被應用到未來的學校中,助力每一位學生更好地成長。
肖恩·林奇校長演講
26日舉辦了兩場圓桌論壇,香港漢基國際學校校長肖恩·林奇(Sean Lynch)帶來了“關於全球教育的思考”的先導發言,他指出,過去二三十年中,科技驅動教育發生范式轉變,教育發展應當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時代發展,利用好各種技術創新、理論創新和各方面機遇,中國國際學校的發展也不例外。
陳澤芳校長演講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總校長陳澤芳帶來了“科技,賦能未來——項目制助力教師發展”的先導發言。她以自身所在學校為案例,為廣大教師從業者、教育管理者提供“項目式學習”的經驗分享。她表示,要實現個性化學習,教育從業者應不斷學習,利用好數據與技術,要首先成為終身學習者。
第一場圓桌論壇
之后,與會專家圍繞“急速變化時代下的全球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前景展望”展開了深入交流與討論。
第二場圓桌論壇
最后,鄭國民院長對峰會進行總結,他指出,北師大珠海校區將按照高標准、新機制、國際化的原則,著眼我國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未來時”,引領中國教育改革方向,創建人才培養新特區,傾心鑄就中國教育的“珠穆朗瑪峰”。未來,珠海校區還將舉辦更多這樣的高水平會議。在總結了各位嘉賓的發言及討論后,他強調:打造創新型國際學校要以創新的理念為引領,要以創新的技術、工具和教育方法為依托,要以治理創新與教師發展為保障,要以培養創新型學生為核心。
26日下午,與會部分嘉賓還應邀參訪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國際學校,學習兩校在推動教育國際化與國際教育創新發展方面的先進理念與創新思路。
峰會全體嘉賓合影
此次峰會遵循學術、專業、務實、公益原則,匯聚了全球百余位國際教育界的管理者和知名學者,圍繞國際教育創新發展這一主線,從國家教育政策、校長領導力、課程設計與教學、師資團隊管理、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品格教育、教育社區建設等維度出發,展開了多形式、多角度、高規格的交流和碰撞。峰會不僅分享了教育實踐中的前沿理念與管理經驗,討論了國際學校建設、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更提出了打造創新型國際學校的思路和方案,展望了未來中國國際教育創新發展的新格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