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雪中炭火”趙家和——清華教授的生命之歌【2】

2016年07月05日08:2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雪中炭火”趙家和——一位清華大學教授的生命之歌

他是“清華園裡頂級聰明”的人,卻兩次放棄已有建樹的專業,在空白處墾荒,迎難而上、從未退縮

清華園外,一套十幾年未曾變樣的住所,是趙家和的家。房間裡,最值錢的物件——那台幾年前學生送來的液晶電視,已然顯得笨拙。

“最愛教書”“最高興的時候,就是講一個問題,別人聽懂了”……

滿頭白發的吳嘉真坐在那把老舊的轉椅裡,安詳而沉靜。暮春的微風不時將紗帘撩起,記憶中的影像一個個閃回,但幾乎有關丈夫趙家和的一切,都離不開教書、講課、討論問題,離不開學生……

趙家和金婚紀念日在清華園和老伴兒留影紀念。

趙家和當了一輩子老師。可別人教書,是學一門、教一門﹔他一教,就跨了工、理、文三個學科。

1955年,拿到清華大學第一屆“優良畢業生”獎章,無線電系畢業的趙家和留校任教。起初他從事本學科教學﹔1977年,籌建電化教育中心﹔1979年,到科研處搞管理﹔1985年,年過半百的他再次“轉行”,籌建改革開放后清華大學第一個文科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三次調動,都是因為學校建了新專業或新機構,需要去開墾拓荒。但,每次轉行談何容易,干不好,還丟了老本行,豈不得不償失?

“趙老師有過猶豫嗎?”吳嘉真慢慢搖頭,“沒覺得”。這位公認的“清華園裡頂級聰明”的人,每一次都回答:“好!”

“做起事來極其認真。”83歲的清華工物系退休教授桂偉燮嘆服同窗好友的“韌勁”和“拼命”。他尤其難忘的,是趙家和在科研處時一次“瘦脫了形”的採購:“當時世界銀行提供給清華第一批無息貸款,趙家和外語好,就被派到國外選購計算機和先進儀器設備。那是清華老師第一次體驗到了電化教育的優越性,大家都很興奮。后來才知道,這次採購,讓他瘦了十幾斤。”

那是一次怎樣的“採購”,趙家和從沒說過,但封閉已久,初出國門談判的艱難必定超乎想象。趙家和既當領隊、翻譯,還當技術顧問,白天談判,夜裡與國內商討如何應對突發狀況,20多天連軸轉,最終帶回的計算機幾乎是市場價格的一半。而他卻因此落下了失眠的頑疾。

“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很多人這樣概括趙家和,而在“行勝於言”的清華園裡,平凡的趙老師,卻有著令人佩服的不平凡。

“開會,懂就說一二三,不明白就直截了當問。”85歲的邵斌是和趙家和一起開創經管學院的“老戰友”。他眼中的趙家和“從沒半句廢話,卻總能說到點子上”。在那個“兩手空空”的年代,全院隻有一個系,院辦公室4張辦公桌,這邊坐兩位副院長、那邊坐書記和副書記,一個個與中國經管教育息息相關的決策就在這狹小空間裡產生,而其中不少“好主意”都是趙家和提出來的:他主張加強金融專業,為國家對外開放輸送人才﹔他建議多開些公司財務類課程,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急需的﹔后來金融系的整個教學大綱,具體到上什麼課、講什麼、誰來講都是由他主筆起草的——此后的事實証明,他這些“急國家所急”的判斷是正確的。

他總能在關鍵時候“透過現象直指本質”——經管學院副教授張陶偉年輕時曾被趙家和攔下,“趙老師直接來了一句:‘小張,金融很有前途,以后可多做些這個’。”“那是20世紀80年代末啊,國內連本像樣的金融書都沒有。”

他從不“掉書袋”——在那個信息不通暢的年代,如果講講出國的信息,學生會很歡迎。可他卻時刻提醒,做一名經濟學者,要有全球視野,更要扎根中國大地、不能脫離實際。

他對現實的關切細致入微——証監會副主席李超是趙家和的研究生。2002年,已經退休的趙老師擠公共汽車,給他送去一套台灣証券法大全,“摞起來有一尺厚,他讓我好好讀,‘因為大陸和台灣的文化背景相近,學學他們的東西沒有壞處’。”

並非學術大師,沒有著作等身。今天,很多人慨嘆,趙家和“逼”后輩積累學術成果比自己寫不寫書還上心﹔趙家和在名利面前常常“畏縮”,連辦公室都給自己選了個“暗房”,卻對分不清“份內”還是“份外”的工作兢兢業業、無怨無悔。

“以他的聰明,留在無線電系,奔個院士不是沒可能。可讓轉他就轉,一點折扣都不打。”邵斌感慨,這樣的人太難得。“他就像炭火一樣,在每一個需要的地方燃燒,恪盡職守,無聲無息。”

 他一輩子節儉幾近慳吝,一件1美元的化纖毛衣穿了十多年,卻積蓄起全部的生命熱能映照他人

1998年,趙家和退休了。他去了美國,應邀擔任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客座教授,講授中國經濟改革實踐。大家以為,趙老師頤養天年的好日子開始了。

但短短三年后,不顧美方一再挽留,趙家和放棄待遇豐厚的工作,執意回國。好友劉尚儉問他為什麼突然要回家?趙家和答,“信美然非吾土,田園將蕪胡不歸”。

(責編:許迎曉(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