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大學

中國火炸藥研究的“國家隊”是如何煉成的?【3】

2016年04月19日18:11 | 來源:光明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火炸藥研究的“國家隊”是如何煉成的?

  

  周發歧先生

  周發岐先生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在法國師從諾貝爾獎得主格林納達教授,是同期赴法人員中唯一獲得法國國家科學博士(法國最高學位)的人,學成毅然回國,成為中國享有盛譽的有機化學家。作為一名在有機化學試劑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化學大家,周先生明知火炸藥領域存在巨大風險,仍毅然響應國家號召,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扛起了籌建新中國第一個火炸藥專業的重任,他憑借自己精深的化學造詣,不僅帶領教師規劃制定課程體系,還親自選編教材,為了新中國的國防事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在20世紀80年代,他還組織創建了北京工業學院第一個含能材料學科博士點,所編寫的多本教材堪稱經典,被譽為新中國炸藥制造工藝學科的奠基人,為我國的炸藥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五十年代中期,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學校建立了完整的教學體系和專業設置,加強了基礎教學,特別對教材、實驗和實習等教學環節進行了規范化設計,直接推動了學校火炸藥專業的正規化建設。另一方面,火炸藥專業的師生們帶著服務國家、奉獻國防的強大使命感,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他們提出“爆速高、爆壓高、猛度高、感度低”的研究目標,奠定了中國第一代火炸藥人才卓越的精神起點,“做中國自己的炸藥,做世界最棒的炸藥”,成為師生們共同的理想與追求。

  從此,北京理工大學的火炸藥學科開啟了正規發展的嶄新時代,五、六十年代培養出以錢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專家,發展至今形成了單質、混合、固體推進劑的學科主干,並與力學、戰斗部融合交叉形成爆炸領域研究的領軍優勢,成為學校兵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問鼎全國最堅實的基礎,也為國家國防技術崗位輸送了大量杰出人才和技術骨干,尤其是領軍人才培養成就卓著,含能材料領域僅有的四位院士中,董海山、徐更光和崔國良三位院士皆畢業於北理工火炸藥專業,他們分別引領了我國含能材料領域中單質炸藥、混合炸藥和固體推進劑的技術發展,他們的研究成果均成為我國國防工程項目的標志性成果。

  回首往事,北理工不僅完成了培養火炸藥高級人才的國家使命,還締造出一支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的火炸藥研究“國家隊”。

  矢志軍工,輝煌成果,甘做沉默的“中國力量”

  上世紀70年代,徐更光等教師成功研制8701高能混合炸藥

  2015年1月12日,一位老人的逝去牽動了北理工全校師生的心,他就是我國爆炸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開拓者徐更光院士。1956年畢業留校后,他逐漸成長為一名混合炸藥領域的頂級專家,身后為我們留下了“8701”、“海薩爾”等一個個高能炸藥領域的革命性成果。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解決炸藥腐蝕問題,徐更光帶領團隊不僅解決了炸藥的熱安定性問題,還創造性引入穩定體系,實現了對彈藥中析出酸鹼的自動吸收,從而保証了炸藥的長期穩定性,解決了一個世界性難題,轟動業界,由此締造出中國高能炸藥的常青樹——8701高能炸藥,這一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不僅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還被裝備在我國多種型號的武器上,讓國家彈藥報廢損失減少6億多元。步入花甲之年,徐更光又為中國國防捧出了“海薩爾PW30甲高威力炸藥,這種領先世界的新型炸藥,成為中國的“獨門秘籍”,特別是一舉將中國水中兵器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海薩爾炸藥憑借在爆炸性能、安全性、起爆性能等方面優異的表現,為北京理工大學贏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成為了中國炸藥的一代巔峰之作。

(責編:趙英梓、林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