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120年校慶 老校友黃旭華講演掌聲雷動【2】

風雨如晦 涅槃交大
在黃旭華的人生旅途中,交通大學的學習歷程堪用扎實、華麗、杰出、驚險來形容,即扎實的專業學習、華麗的思想轉變、杰出的文藝才能、驚險的對敵斗爭。
黃旭華在交通大學學習的四年,正是中國歷經巨變的多事之秋。交通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嚴謹的學術精神讓黃旭華夯實了堅固的技術根基和創新思維。在此,他既接受了西方先進的知識體系與科學觀念的熏陶,又得到了國內諸如葉在馥、辛一心、楊槱等國內造船大師的耳提面命,雖然他的專業成績不是優秀的,但是這種深得精髓的專業培育為他日后從事核潛艇的研制奠定了深厚的專業基石。
如今,黃旭華在回顧交通大學學習生涯時,讓他記憶深刻且總能侃侃而談的並非其專業學習,而是其叱咤“山茶社”、領銜學運、參加地下黨、智斗敵特的精彩人生和驚險故事,而這一切,又源自於其加入“山茶社”。
黃旭華在兒時及中學學習期間,大約是出自天賦,就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口琴、揚琴、小提琴演奏,雖說技藝也許一般,但在當時的學生之中算是文藝才子了,又兼小時候表演話劇、歌劇的本領,更使他在當時的學生中顯得出類拔萃。於是,在於錫堃的引導下,他加入了交通大學的進步學生社團“山茶社”。
在“山茶社”,黃旭華的組織才能及文藝天賦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黃旭華們通過這個陣地,以各種形式演出大量蘊涵進步思想的劇目,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黃旭華也因為在“山茶社”的卓越努力不僅成長為“山茶社”后期的負責人,而且其思想也漸漸發生了實質性的演變,逐步成長為地下黨培養的進步青年。“山茶社”是上海交通大學校史上首屈一指的學生社團,在上海學運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除了組織和參與“山茶社”的各項活動,黃旭華還是上海許多重大學生運動的參與者和見証者。在著名的“護校運動”中,黃旭華一腔熱血,振臂疾呼﹔在讓國民黨當局悚然心驚的“五四營火晚會”中,黃旭華敢為人先,不僅積極參加各種表演,而且竭力維護晚會秩序,阻擋國民黨特務的破壞﹔在“大江歌詠團”與“晨社”裡,黃旭華更是身先士卒,機智地與國民黨當局周旋,領導同學們堅持對敵斗爭。經過一系列的血與火的洗禮,黃旭華終於在1949年春天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完成了從一名進步學生到革命者的蛻變。
在那黎明前的最后一瓣黑暗裡,國民黨當局瘋狂抓捕進步學生和地下黨員。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黃旭華成功地幫助交通大學學生會主席厲良輔逃脫了國民黨特務的搜捕。在他作為共產黨員成為敵人的抓捕對象后,黃旭華自己也前后兩次僥幸躲過了國民黨憲兵及特務們的逮捕。
通過在交通大學四年的學習與錘煉,黃旭華不僅成長為一個擁有現代造船理論與技術的專業人才,而且實現了人生思想、理想與抱負的涅槃,成為了一個錚錚的革命者,為其后來鑄造國之重器奠定了專業基礎和思想基石。
金花綻放 蒼龍入海
隨著上海的解放,黃旭華也走出了大學校園。作為在白色恐怖中成長起來的共產黨員,他首先在黨校得到了系統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培育,聆聽了陳毅、饒漱石、譚震林等多位黨的高級領導人講話,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奮斗終生的志願更加堅定。
1949年10月,黃旭華黨校結業。在隨后的短短三年時間內,黃旭華不僅頻繁地變換著工作單位,而且顯示出一種從政的工作跡象。先在華東軍管會船舶建造處干了大約一年的技術指導工作,接著出任招商輪船局局長於眉的秘書,可就在這秘書工作做得得心應手時,他又於1952年秋被組織調往港務局擔任團委書記。不管在哪個崗位,黃旭華都把工作做得兢兢業業,成果斐然,深受組織與群眾的好評。
雖然,黃旭華在行政工作中展現出了優秀的組織、協調與領導能力,其政治才華逐漸顯露。但是,黃旭華到底心有旁騖,從政不是他的職業追求,回歸技術工作才是他的志趣選擇,經過一番努力,黃旭華終於在1953年春調動到船舶工業管理局從事專業技術工作。
在船舶工業管理局,黃旭華首先跟隨業師辛一心從事船舶設計與制造工作,在赴德考察學習歸來后,即轉入對蘇聯艦船的轉讓仿制工作,並於1957年開始接觸潛艇技術,跟隨前蘇聯專家學習潛艇的設計與制造技術。
1958年,國際政治波詭雲譎,面對美蘇的恫嚇與利誘,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字字鏗鏘地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造出來!”於是,我國研制核潛艇的“09”工程誕生了,黃旭華因其優秀的專業能力被秘密地召集至北京,迅速開始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論証與設計工作。
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研制不僅面臨著無經驗、無技術、無條件的殘酷現實,而且一開始就跌宕坎坷,在黃旭華等技術人員剛剛取得初步的成果之后,“09”工程即在1962年遭遇下馬風波,所幸黃旭華等十余人作為僅存的種子得以存留,繼續維系著艱難的研制工作。
1965年春,“09”工程迎來了曙光,不僅迅速恢復上馬,而且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得到實質性推動,專司核潛艇研制的“中國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在渤海灣的一個荒島成立,隨著我國核潛艇研制的正式啟動,黃旭華也隨即開始了他的荒島人生。
在那個“一年兩次風,一次刮半年”的荒蕪淒涼、亂草叢生、人跡罕至的小島上,黃旭華頂著來自於“文化大革命”的各種干擾和批斗,白天養豬,晚上設計,帶領研究所的設計人員克服常人所無法承受的各種困苦,攻克一個一個的技術難關,使我國第一代兩種型號的核潛艇逐漸清晰起來。
在攻克核潛艇的研制設計過程中,以彭士祿、黃旭華為代表的第一代技術領導者們將核潛艇研制需要攻克的技術專題形象地總結為“七朵金花”,這七朵金花涵蓋核潛艇的動力、線型、結構、水聲、武備、通訊、生命保障等核心技術。在攻克這些難關的過程中,黃旭華體現了高超的技術抓總和科學創新的能力,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依據大量的試驗和嚴謹科學論証,力挺水滴線型﹔他決策採用圍殼舵、艉水平舵相結合的操舵方式,成功地解決水下高、低速航行時的穩定性和機動性﹔他牽頭推導出艇體直徑比常規動力潛艇大約1倍,特別是導彈艙特大直徑和雙排大開孔等耐壓艇體結構的設計計算方法。
經過以黃旭華為代表的第一代全體研制人員及協作單位的共同努力,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於1968年5月在毗鄰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的核潛艇總體建造廠開始放樣,核潛艇建造正式拉開帷幕。在“091”首艇的制造過程中,囿於條件的限制,黃旭華及其建造者們再次克服重重困難,甚至採用了磅秤稱量的笨辦法來控制各種設備及艇體重心與重量的方法。終於,在適逢毛澤東主席77歲生日的1970年12月26日,我國的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帶著全國人民的期盼和全體研制人員的汗水順利下水了,中華民族開始擁有了捍衛國家安全的海上蒼龍。
其后,在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研制過程中,黃旭華創造性地提出並運用了“毒蛇”理論、“尖端與常規”創新思想,並大膽取消大陀螺設計,積極協同彈道導彈的設計與試驗,經過諸多的曲折與艱辛,我國首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於1981年4月30日成功下水,從此劈波斬浪,遨游在深藍大洋之中,為保衛世界和平釋放著巨大的震撼力。
在我國一代兩型核潛艇的定型、完善過程中,黃旭華不畏凶險,指揮並參與了一系列的重大試驗。尤其是以總設計師的身份親自登艇,現場指揮極限深潛,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參與核潛艇極限深潛的總設計師。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