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隻給"糖"不給"鈣"和"鹽"?教育誤區你繞過了嗎

2015年11月23日08:1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隻給"糖"不給"鈣"和"鹽"?教育誤區你繞過了嗎

  □“糖”是表揚鼓勵,是對孩子天性的順應,“鈣”是要孩子知道自強自立,“鹽”則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挫折苦難。這三樣在教育中都不能丟

  □孩子進學校就像是進了一個黑洞洞的房間,成年人要幫他打開燈,讓孩子在燈光的指引下不再害怕勇敢地探知

  □高知父母多是應試教育的勝利者,不少人按自己曾經的經驗隻注重成績,甚至從內心不尊重孩子的學校及老師

  新學年已開學兩月有余,各種忙亂漸漸歸於平靜。入學升學的慌亂之后,一些理性的思考就出現了,每當這個時候各種教育觀念的討論就會格外多,比如:“中國式家長”的幾個誤區、溺愛毀掉孩子一生、是留學還是移民……

  細看之后會發現,很多被熱議的理念並不是新鮮話題,反反復復中必然有些不合規律的認識混在其中。

  都說中國的家長焦慮,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家長對孩子太過關注。其實,愛子之心自古有之,但是,顯然過往的中國家長沒有如此焦慮,說到底,正是一些被當做寶的觀念誤區讓家長們奇累無比。

  最近,清華附小迎來了百年慶典。這一百年,中國的教育經歷了反反復復的變革和反思,一所學校歷經百年的變革,依然活躍,其中必有一些不變的東西留存下來。

  當所有人都指出“創新”是多年來我們教育的硬傷時,很多家長,甚至很多教育者開始把目光向外投,投向那些更“新鮮”、更“科學”、更“有趣”、更“快樂”的別人的經驗。

  而當我們把向外的目光再向內、向回拉了一百年時,驀然發現,這些年我們學來的、被我們津津樂道的不少觀點竟然是誤區,而那些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被沉澱下來的才是把我們拽出泥潭的寶貝。

  萬變不離其宗,教育也不例外。

  誤區一:隻給孩子“糖” 不給“鈣”和“鹽”

  如果翻開5∼8年前的報紙,經常能看到與“減負”相關的報道,說的主要是中小學階段的孩子和家長被沉重的課業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由這種負擔所帶來的焦慮在家長中蔓延,甚至孩子沒出生就著手為其今后上學而鋪路。

  這兩年,報紙上仍然能時時看到“減負”字樣,說的更多的是國家出台的減負政策。

  在校時間短了、作業時間少了、奧數禁了、擇校不讓了……

  但家長的焦慮並沒有因此而減少,為什麼?

  “孩子的成長不能隻‘有意思’,還得‘有意義’。”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說。清華附小的前身是1915年創辦的成志學校,是專為清華教職員工子弟而設的,1937年抗戰爆發后,成志學校隨清華大學南遷。在西南聯大的困苦危難之際,小學的學習一直沒有間斷過。

  那是一種堅毅剛卓的精神。現在孩子缺少的就是這種剛毅。“今天都在講減負,談對兒童的尊重,但是,一些家長給孩子的愛已經變成了一種溺愛。”竇桂梅說。

  但是,很多家長並不自知,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行為是有科學依據的。

  “我們班上有個孩子幾乎天天遲到,有的時候甚至遲到兩節課。”北京市海澱區一所知名小學三年級的班主任張老師說,當他找到孩子家長,希望家校配合共同督促孩子時,沒想到這位媽媽卻不以為然地說:“醒不來,說明孩子沒有睡夠,讓孩子每天早上那麼早上學太殘忍、太不遵從人性了,我們至少要讓孩子睡到自然醒。”

  “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形成規則意識、時間觀念,好的習慣是會跟隨孩子一生的。”張老師說。

  近年來,整個社會都在一邊倒地批評中國的教育壓制了孩子的天性、批評中國孩子的學習缺少趣味性。

  於是有些家長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以為放縱孩子就是在追求天性。

  這位媽媽更是找到學校,說自己家孩子將來肯定是要到國外上學的,所以,希望學校“不要按照中國的那一套管自己的兒子”。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糖、也需要鈣,同時需要鹽。”竇桂梅說。

  竇桂梅所說的“糖”就應該是表揚、鼓勵,是對孩子天性的順應,主要針對低年級段的孩子﹔“鈣”是要孩子知道自強自立,主要針對中年級段的孩子﹔“鹽”則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挫折苦難,“對高年級段的孩子就該撒一把鹽了。這三樣在教育中都不能丟,可是今天的孩子隻有糖,沒有鈣,更談不上鹽了。”竇桂梅說。

  “現在的孩子普遍缺少學習的動力,”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王玲湘說。其實這種動力的缺失跟他們一直泡在“糖罐”裡有關,當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責任、意識不到自己還需要擁有不斷克服困難的能力時,怎麼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