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素心如蘭著道德文章--追念中國倫理學家羅國杰先生

2015年03月13日18:56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素心如蘭著道德文章——追念中國當代著名倫理學家羅國杰先生

  新華網北京3月13日電(記者林苗苗)一身中山裝,清瘦的面龐,慈祥淡然的笑容……3月13日,多位羅國杰教授的同事、學生、生前友好,來到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追思這位中國當代著名倫理學家。

  吳玉章終身成就獎的頒獎詞這樣評價羅老:“他的學術思想聲名遠播,蜚聲海內外,他的道德學問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他縱論歷代治國理政經驗之得失,建言獻策,思想多次被中央採納……他是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奠基者,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開創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理論的創建者。”

   道德文章

  羅國杰有很多閃光的頭銜: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中國倫理學會名譽會長等,不勝枚舉。

  此前羅老一次生病時,有前去探望的學生在和他交談中說:“您什麼都忘了,就是馬克思主義沒有忘。”羅老聽罷說“我怎麼會忘”,開懷大笑。

  他是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開拓者之一,主持組建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倫理學教研室,擔任中國倫理學會會長長達20年。他著作等身,主編了新中國第一部倫理學教材。從《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倫理學》到《倫理學新編》,一部部著作見証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新中國的創立與發展。

  1928年1月3日,羅國杰教授出生於河南內鄉。1946年至1949年在上海同濟大學法學院就讀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革命開展地下工作。1956年調干到中國人民大學讀本科,畢業后留校從事倫理學教學與科研工作。

  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50多年,從教研室主任到系主任再到副校長,羅國杰從來未離開過倫理學的教育和研究。他用自己淵博的學識為國家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設建言獻策,提出的很多建議被中央採納。

  中國倫理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陳英說,“從做學問到做人,羅老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唯物史觀,同時深入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接地氣,可謂‘頂天立地’。”

  羅國杰認為,倫理學絕不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而是一門強調實踐的科學。華夏出版社原副總編林建初說,我剛考上研究生時問羅老,我們的倫理學專業對國家到底有什麼用?羅老說了三個字:“正人心”。羅老讓學生、同事、友好念念不忘的,除了學術上的造詣與幫助,還有人格上的深遠影響。

   素心如蘭

  熟悉羅老的人都知道,羅老生前最愛種蘭花。蘭花是花中君子,而羅老不僅學問博大精深,讓人敬佩的還有他的高尚人格。

  學生們說,羅老的生活非常簡朴、簡單,淡泊名利,而治學嚴謹,要求很高。羅老也是個非常堅強的人,他的顱骨曾因手術被去掉了巴掌大的一塊,而他意志非常堅強,依然抓緊時間,為倫理學事業筆耕不輟。

  學生們還說:“羅老不但著道德文章,而且以共產黨員的高標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准則,始終堅持對黨忠誠。”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焦國成教授自1981年考上羅老碩士研究生,到如今作為羅老的同事,談及羅老的影響時感觸頗深:“羅老最讓人敬佩的是他對國家、對黨的忠誠,從年輕時參加革命,到之后的學術研究,都一直不曾有絲毫改變。”

  焦國成說:“在路上見到羅老,旁人不會認為他是個教授。后來我們這些他的晚輩都打車出門的時候,他還坐公共汽車。而羅老並不摳門,吳玉章人文社科終身成就獎的100萬元獎金他一分沒留,都捐出作為學生的獎學金。”

  中國倫理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陳英說:“很多人說,羅老不通人情世故,連學生送點土特產都不收。我記得羅老當系主任時,他的老伴張老師連個副教授都沒評上,而是響應當時的號召退休了。羅老有時看似不近人情,而這正是他的難能可貴之處。”

  羅老的第一屆碩士研究生,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偉說,羅老公私分明。當人大副校長時,與老伴一起從家裡出來,羅老坐學校的車,張老師坐公共汽車,而兩位老師的感情非常深厚。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羅老的研究助手嚴春紅說,羅老之前生病很難受時,還堅持從家裡自己打車去醫院,並叮囑“車費我們自己付”。

   桃李天下

  羅老不僅自身學術造詣頗深,而且十分愛護和栽培后輩。首都經貿大學原黨委書記馬博宣說,羅老品德高尚,對晚輩非常愛護。與人為善,無私助人。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副司長、羅老的本科生王丹彥說:“我在學校正好趕上改革開放初期,當時思想非常活躍。羅老不僅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給我們深入淺出地教學,而且非常關注當時各個方面的學術思潮。通過羅老言傳身教,我感到,我國的社會生活轉型過程中,破解一些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倫理學。我常年從事廣播電視反低俗工作,最早都來源於羅老的學術基礎。”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萬俊人說,羅老是“黌門典范,正學宗師”。“5年前我把項目提綱給羅老修改,羅老說不改了,你們按自己的思考去做,錯了也沒關系,隻要我們真正追求真理。”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樊和平教授說,羅老無論什麼時候總是微笑著,這是一種慈善的笑,在微笑中可以讀到個體性和普遍性統一的一種人格力量,一種大智慧。而關於到底怎麼做學問,和羅老師接觸多了,明白做學術不僅要講自由,更要有擔當。

  學生們為恩師的一副挽聯寫道:“尊德性,懷家國,一代宗師垂世范。開新學,育棟梁,千秋偉業耀華天。”

(責編:溫靜、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