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發青少年不良行為調研報告 壞"同伴"影響大

在長期的犯罪學研究中,專家發現,大量青少年犯罪始於不良行為。為了深入研究和及早干預青少年不良行為,認識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具體的應對方法以及預防策略,團北京市委聯合首都師范大學少年司法研究與服務中心,共同就北京市青少年不良行為展開調研。
在最需要幫助時反而被放棄
在這次調研中,課題組將調研對象鎖定為233名2010年以來京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47名北京各區縣看守所京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162名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犯罪青少年,以及47名來自5所北京普通中學及技校的不良行為青少年。通過文獻法、焦點小組法、個案法、問卷法4種方式進行調研並形成報告。
報告指出,從性別上看,不良行為青少年“男多女少”﹔從戶籍地分布看,相比城六區,郊區及農村的不良行為青少年比例更高﹔從青少年不良行為的類型看,主要集中在“抽煙喝酒”,“逃學、曠課、夜不歸宿”,“打架斗毆、辱罵他人”及“與社會不良人員聯系”4個方面﹔超過六成不良行為青少年有兩種以上的不良行為,而且這些行為往往相伴相生﹔不良行為與犯罪關系密切,出現了上述4種類型不良行為的青少年,若缺乏有效監管,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基於青少年的不良行為來分析犯罪的發展軌跡,有助於及時發現青少年犯罪之前的危險信號。為了更好地分析青少年不良行為的發展路徑,課題組從北京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挑選了27個典型個案進行研究。統計結果顯示,在這組樣本中,青少年首次不良行為的平均年齡是12.25歲,與青春期的萌芽年齡一致,這正是對他們的行為進行預防干預的關鍵時期。可是,由於種種原因,樣本中的不良行為青少年離開學校的平均年齡是15歲。也就是說,他們中的許多人還處於義務教育階段,在最需要有人“拉一把”的時候卻離開了學校。
“同伴”為不良行為推波助瀾
誠然,學校教育不是唯一需要為青少年不良行為“埋單”的環節。在對青少年不良行為影響因素的分析中,課題組借鑒了美國學者杰弗裡斯·麥克沃特的觀點,用“樹”來比喻青少年。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是這棵“樹”生長的土壤。家庭、學校和同伴群體是樹根,將樹和土壤連接在一起,並為樹提供支持和養料。樹干由青少年個體的特定行為、態度和技能組成,而不同的不良行為類型就是這棵樹的枝葉、果實和花朵。
報告指出,社會經濟地位、政治實體、經濟氛圍和文化習俗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變遷,是青少年不良行為產生的土壤,青少年的不良行為與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息息相關。在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暴力、色情等不良資訊的廣泛傳播是青少年不良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
“樹根”的組成之一——家庭是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場所。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全國約有上千萬單親家庭,並以每年50萬到60萬的數量遞增。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犯罪率高達40%。不良的家庭關系,容易導致家長對青少年疏於管理,家庭控制力減弱,進而增加青少年不良行為的機會,甚至會對青少年產生一種排斥力,促使他們離家出走。家長處理緊張關系的不良行為模式,以及僵化、控制性的教養方式等,都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在學校方面,應試教育制度導致的教育分層,也是青少年不良行為的誘因之一。教育分層使得一部分青少年早早將自己歸於“社會底層”的替代人群之列,若再走進紀律鬆散的學校,遇到不稱職的教師,更為不良行為的誕生提供了溫床。
報告還指出,隨著青少年的成長,“同伴”成為他們的主導影響源。青少年總是非常在意同伴群體對自己的評價,他們把這些評價視作自我價值的體現和獲得自尊的途徑。可以說,同伴群體就是青少年通往成人世界的“交通工具”。因此,不良同伴的影響成為不良行為產生的重要原因。
不良交往具有“交叉感染”效應。青少年時期,辨別是非的能力初步形成,但特別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擾。如果某個青少年對一個由不良行為青少年組成的同伴群體產生興趣,他會無條件支持同伴的不良行為,從而融入這個群體。比如許多青少年其實並沒有煙癮、酒癮,但他們會通過模仿同伴抽煙喝酒尋找歸屬感。同時,不良交往也是青少年不良行為的中介變數和催化劑。不良交往使青少年互相壯膽,減輕罪責感,產生“法不治眾”的心理,為不良行為的實施“推波助瀾”。
切斷不良交往,回歸健康生活
青少年不良行為問題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緊迫性,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積極保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為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提供良好的環境,以保証青少年健康成長。
報告建議,應該大力倡導專業社工介入青少年不良行為的預防、教育和矯正工作。在學校引入社會工作制度,同時通過外展社會工作服務等方式,切斷青少年的校外不良社會關系。
團北京市委權益部負責人表示,專業社工具有中立身份和專業素質,他們的介入,能有效化解和消除工作對象的抵觸、懷疑、憂慮等負面情緒,從而更有針對性、更深入持久地對不良行為青少年開展教育矯正工作。目前,團北京市委已推動專業社工入校、入所進行幫教試點工作,實踐証明,推動專業社工介入青少年不良行為的預防、教育和矯正,是青少年犯罪預防工作的必要舉措。
本次調研中,許多學校的老師多次提及不良行為青少年放學后不回家,有的剛出校門就和外校甚至社會不良人員結伴游玩。調研數據也顯示,“夜不歸宿”及“與社會不良人員聯系”是不良行為青少年的主要表現形式。開展外展社會工作,就是依托社工隊伍,主動到不良行為青少年流連聚集的活動場所“蹲點”,為他們提供情緒輔導、就學就業安排、資源提供、轉介服務、團體活動等服務,嘗試切斷青少年與社會不良人員聯系。
此外,可依托社區青年匯,為青少年提供學習交流、游戲娛樂的空間,並建立家庭生活教育中心等,加強親職效能訓練,倡導和諧的家庭關系。同時,發揮專門教育的作用,強化對越軌青少年的心理干預和不良行為的矯治。
鏈接
什麼是外展社會工作服務
外展社會工作(Out reaching Social Work)是針對16~25周歲青少年所作的服務工作,以中途輟學、逃學、逃家、失依、無家可歸、經常出入不良場所的青少年為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進入他們的聚集環境,主動與他們接觸並建立關系,結合個案、小組、社區工作等方法,就他們遭遇的各方面問題提供長期服務,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合理地滿足個人需要並發揮個人潛能,從而達到幫助青少年健康發展,進一步健全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體系的目的。
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由幾個志願社會服務機構開始進行嘗試。1977年,《青少年個人輔導社會工作綠皮書》的發表,是外展社會工作面世的裡程碑。1979年,香港政府又發表了《青少年個人輔導社會工作白皮書》,以往的離散工作、康樂活動及青少年輔導計劃因服務的需要而演變成“外展社會工作”。全港18個外展隊經過20多年的努力探索,創造出了香港特色的外展社會工作方式,形成了包括地區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青少年深宵外展隊、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共同開展服務的完備的體系。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