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職業教育發展新篇章
祁陽職業中專校長鐘端陽(右一)陪同有關領導在學校考察和調研。王景魁攝
湖南省祁陽縣職業中專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成效顯著,連續5年招生2200人以上。2014年8月20日是學校新生報到的日子,當天共有2507名新生到校,超過了該校2400人的招生計劃。在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比較困難的大環境中,該校卻連續5年超計劃招生,作為一所農村中職學校為何對學生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呢?
專業設計接軌市場
談起學校的發展變化,校長鐘端陽深有感觸地說:“作為一所農村中職學校,我們經歷了痛苦的蝶變期。2003年,學校靠辦高考補習班才能得以維持。如今我們已成為真正意義的中職學校,就學生在校數而言,目前擁有在校學生6881人,在湖南省中職學校居前五名。”
2008年,祁陽縣經濟開發區在南新區開始興建。一時間,學校周圍蜂涌起大大小小的數十家企業。學校決策者們眼睛為之一亮,經過集體研究決定:專業設計與市場接軌。從此學校特意開設與之相適應的專業。2009年,凱勝鞋廠與學校簽訂人才培養合同。2010年6月2日,祁陽凱勝鞋廠開工,學校2個畢業班學生被一搶而空,85%被祁陽凱勝鞋廠聘請為預備員工。學校初嘗專業設置與當地工業園產業對接的辦學甜頭。
專業設置對准祁陽工業園,直接解決了企業“技工荒”的難題,更好地服務了當地企業,讓當地政府也切實地感受到了職業教育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直接刺激縣裡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加快學校的發展。目前,學校已建成以電子、機電、數控、計算機等專業為主的專業群。2014年春季學期,學校的“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群”成功申報為省示范性特色專業群。
辦學形式靈活多樣
鐘端陽告訴我們,近幾年,學校深層推進校企合作,已初步形成“園中有校,校中辦廠”的辦學模式。
以職教集團為平台,形成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利用“園中校”的有利地理位置,牽頭組建由“政、企、行、校”多方參與的職教集團——祁陽工業園職教集團。2009年開始,祁陽縣職業中專學校的數控技術應用、電子與信息技術等專業陸續與園區的湖南科力電機、美星光電等開展校企合,截至目前,學校已有7個專業,共與37家企業合作,開展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近年來,學校每學期安排超過1000人次,到合作企業參加頂崗實習,時間2周到1個月不等,每年約600名畢業生留在園區就業。此外,學校為合作企業年培訓員工達3000人次以上。學校每年安排教師參加企業實踐30人次以上,累計參與技術改造項目53個,調動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出現了“招生即招工”的校企雙贏局面。
以對接產業為方向,構建適應崗位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對接園區電子信息、加工制造、輕紡服飾,和農產品加工等四大支柱產業,學校重點建設了電子與信息技術、數控技術應用等4大專業。將原有的16個專業調整為電子信息、機械制造、服務三大類共10個專業,重點建設了數控技術、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學校現有省級示范性特色專業1個、省特色專業2個、省級精品專業2個,建設了1個省級實訓基地、市級特色業6個。
以校辦工廠為基地,實現技能教學與企業生產零距離對接。
對接電子與信息技術、數控技術應用、服裝設計與工藝、平面設計四大專業,2009年學校先后與深圳市凱年達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中興制藥機械有限公司、湖南牧風人服飾有限公司、深圳市普倫特紙制品有限責任公司4家大型企業共建了祁陽陽泰電子廠、祁陽中興制藥機械廠、祁陽陽光服裝廠、祁陽職業教育印刷廠4個生產性實訓基地。4家企業共投資2700多萬元,購買設備1000多台套、建成了6條生產線,能同時容納1600人生產、實訓。學校每年安排專業教師到基地指導學生參加生產實訓。
以資源共享為契機,打造校企人才互聘機制。
在校企合作機制保障下,實施校企人員互聘制度,互相選派人員、雙向兼職、雙重身份,充分發揮專兼職教師的組合優勢,形成“雙師”素質培養和雙師結構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學校每年安排教師到園區企業實踐120多人次,學校從園區企業聘任兼職教師59人。
通過社會培訓提升學校與地方經濟的結合力。
近年來,學校積極開展中小企業員工崗前和在崗培訓、陽光工程培訓、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大中型水庫移民等培訓項目。近5年共培訓22300余人。其中,中小企業員工崗前和在崗培訓7600余人,主要涉及機械行業、電子行業、紡織制品行業、鞋業制造行業、玻璃制品行業、果蔬加工行業、糧油加工行業、醫藥行業、建材行業等50多家企業,培養了農業產業化人才476人,學校教師承擔合作技術改進項目5項,創造利潤486萬元,190余戶油茶種植戶直接受益。
近年來,學校為祁陽縣工業園區企業、鄉鎮企事業單位輸送技能型人才6800多人,佔畢業生總數的86%以上﹔先后有61名學生在省市技能大賽中獲獎﹔800名學生考取了本、專科院校,許多畢業生已成為企業技術骨干、中層干部。其中祁陽縣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有50%以上技術員為學校畢業生,祁陽縣鄉鎮機關、企事業單位中有30%的總賬會計為學校畢業生,學校已成為祁陽縣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
與此同時,畢業學生中涌現了一大批就業創業典型,資產過億的有5人,過千萬的有112人,過百萬的有1000多人,任企事業中層以上管理者有3000多人,為促進全縣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014年6月,學校成功申報國家工信部門用於中小企業發展的改善服務專項建設資金。
“辦學,我們走過彎路,”鐘端陽校長坦言,“我們現在看來,教育產業化就是職業教育與產業的溝通之路,我們中職學校要面對的就是扎扎實實地與地方經濟人攜手共進,培養地方經濟的一線技術人才。今后,學校工作重心就放在地方經濟建設的技術工培養上。”
構建學生成才“立交橋”
“中職學校應給學生架通多種成才渠道,不應當將目標僅放在輸送低層次的普工輸送上。”校長鐘端陽說道,“學生有前途,學校才有生存能量。我校連續5年,招生2200人以上。許多企業要求我們縮短學期,早日送學生上崗,對此我們堅決說不。相反,我們重視學生的長遠發展,通過努力爭取,我們已構建了學生成才的‘立交橋’。”
所謂學生成才的“立交橋”就是學校的多種人才培養模式:一是與企業簽訂訂單培養合同,對口輸送一線技術人才﹔二是通過職業教育專業對口渠道,為高等職業院校輸送合格人才﹔三是搭建好了中高職院校聯合辦學橋梁。具體又有兩種模式:一是學校嘗試與深圳技師學院聯合辦學,開設“3+2”高級技師班﹔二是學校分別與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成功申報2014年中高職銜接省級試點項目,開設了模具制造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2個大專班。大專班採用“2+3”辦學模式。2014年秋學期計劃每班招生30人,結果爆滿,每班50人。
學校徹底摒棄了應試教育“唯分數論成敗”的評價機制,建立起教學過程、學生進步、學業成績等方面結合的綜合考核評價機制。技能教學成績測評方面,學生以產品、作品代替常規作業、考試,引入行業、其他院校第三方考証。第三方考評標准以訂單培養企業產業需求為基礎,兼顧行業崗位標准,做到立足訂單企業,放眼人才市場崗位需求。第三方考証由2012年的一個專業試點,擴至車工、維修電工、電子設備裝接工、和服裝設備定制等8個工種。實行第三方考証,拉開了技能教學效果評比差距。
打造高效優質課堂。學校教學督導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近兩年全校教師課堂上的多媒體率高達98.3%。文化課全面推行導學案制,教師齊體備課,突出學生質疑能力和共同探求答案的能力。技能課堂圍繞操作手冊,突出技能核心。
全體教師都在世界大學城建立了個人空間,大力推廣空間教學,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為學生提供“資源超市”,讓學生有效、自主學習。建有全體教職工工作群,在群中發布教學及學校管理信息,討論教學工作﹔分級分專業設立學習討論群,課任教師可以隨時解答學生疑問。建立了“職業中專校園吧”,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發帖,或上傳學校、班級的教學、文體活動等方面視頻。
切實搞好內涵建設
“當前農村中職學校發展困境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層面的某些失誤,也有學校自身的原因。”鐘端陽開誠布公地說,“農村中職學校要發展,就應當切切實實地了解當地企業家、農村經濟合作人所面臨的技術和一線技能人才的需求,就要充分尊重學生家長和學生對職業教育的需求,扎扎實實搞好學校內涵建設。”
“祁陽縣近幾年對我們學校內涵建設資金投入很大,”鐘端陽告訴我們,“近5年來,縣財政累計投入學校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5億多元。”
在政府財政的支持下,學校校園面積由2006年的100畝擴大現在的250畝,新建了1幢建筑面積為7000多平方米的學生食堂、2棟教學樓、4棟學生宿舍、2棟校內生產性車間、2幢教師工作住房、1個高標准的塑膠田徑運動場、5個籃球場和1個學生活動中心等。
學校教室全部安裝了多媒體電腦,現有40個實訓室,各類計算機714台,實習實訓工位1747個,實訓設備總值2674萬元。按國家示范校建設要求,各類實訓工位至少應同時滿足50%在校學生的實訓教學,學校應建成各類實訓工位2447個,計算機1377台,實訓設備總值應達到4470萬元。另外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開通了校園主干網,搭建好了教學資源和OA管理等系統應用平台。
鐘端陽校長興致勃勃地說:“近幾年來,我們通過走內涵道路,已沖出了農村中職學校的辦學困局。2010年,我們成功申報湖南省示范學校﹔2012年,我們又成功申報國家中等職業改革發展示范學校。2014年11月,學校的湖南省示范學校建設項目順利通過驗收﹔今年,我們將迎來國家教育部門的檢查驗收,爭取首批創建成為湖南省卓越中職學校。”
“草樹知春不久歸,萬紫千紅斗芳菲。”祁陽職業中專的師生們正在奮力譜寫職業教育的動人樂章。
(趙四清 董 陸)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