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非典型特征:計劃癖?傷人心?【2】--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學霸的非典型特征:計劃癖?傷人心?【2】

2013年08月06日16:11        手機看新聞

{鏈接}全民“學霸”時代

“學霸”,不只是一種稱謂,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少希望成為“學霸”的學生苦於自己有限的自控力,搖搖頭說自己“學習的時候總想玩手機”。於是,華中科技大學的幾名學生便開發一款名為“我要當學霸”的手機應用。這款專治“手機依賴症”的應用上線一周即有10萬用戶下載安裝。當用戶開啟“學霸模式”以后,每次一碰手機,軟件便會跳出提醒:“親,你確定要退出學習嗎?”經過幾次勸誘仍然堅持玩手機的用戶,必須選擇“我不是學霸”,然后確定“接受鄙視”才能退出應用。同時,用戶的人人網狀態會被自動改為:“對不住大家,我又在學習的時候玩手機了,麻煩看見的每人回復一句‘玩你妹的手機’或‘你個二貨成不了學霸’,跪謝!”

特征5:恐懼感

根據美國自由大學(Liberty University)專業教學主任馬克·德雷珀博士(Mark Draper, PhD)的看法,“學霸”的恐懼感主要源於排名的落后,因為他們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而成績不理想意味著他們的勞動付諸東流,而且可能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夠聰明”。

馬克博士在斯坦福大學讀書時,就是一位狂熱的學習分子,但有一陣子他總是低垂著頭,臉上似乎沒有任何喜怒哀樂。他為學業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可是卻始終進不了班裡排名的前百分之十。他說恐懼感一直伴隨著他,並覺得同學的聰明程度遠超他想象,然后開始為“不夠聰明”的自己能夠進這所精英大學而感到慶幸。然而在經歷過一段迷茫期之后,馬克博士開始瘋狂地寫筆記,並利用睡眠時間來學習,把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最后他的成績終於躋身前列,而那種恐懼感開始被輕鬆所替代,但他從此一直保有危機意識。 “學霸”到底能在學校起到多大的表率作用呢?也許並不會很明顯。在國內,大學生都曾在高考中擠得頭破血流,而奮力爭取的大學校園生活則意味著多姿多彩的友誼、愛情和體育活動,多數人很難且不願再回到悶頭苦學的日子裡。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應該看到“學霸”成績所代表的教學成果,也應該看到“非學霸”普遍存在的學習症狀。理想的情況是,學校在倡導學生向A+成績努力的同時,也保証他們無需放棄豐富的個人社交生活。而此時的學校需要一些擔當,它們應該教學生一些學習上的“方法論”,讓他們高效率地學習知識,做到既能玩得開心,也不耽誤學業。

來源:麥可思

(責編:教育實習生陶芊、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