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好學生”長啥樣?--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西方人眼中的“好學生”長啥樣?

2013年08月05日09:10    來源:解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西方人眼中的“好學生”長啥樣?

  高考發榜之后,國內部分媒體又開始熱炒一年一度的“狀元熱”。在高分與“好學生”間劃等號,在不少國人眼中是天經地義之舉。不過,在歐美地區,好學生的標准遠不是成績好那麼簡單。

  歐洲:“敢於懷疑很重要”

  一千個人眼裡有千個哈姆雷特。在歐洲,不同老師的眼裡“好學生”特質也各不相同,為培養這些特質所做的努力也五花八門。

  “敢於懷疑很重要!”簡·艾倫說。他11歲的兒子在布魯塞爾讀小學,課堂上老師常和同學們一起讀報或上網看新聞,然后會問孩子是否相信文章內容,一旦同學們產生分歧,老師還會啟發孩子們進行思考、辯論。“這是特殊的‘隨堂測驗’,教會孩子們不要篤信事物”。艾倫本身也是教授,在魯汶大學從事教育心理學研究。他告訴記者,比利時的中小學還很注重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即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譬如學校會安排孩子們到許多行業實踐,讓他們親身體會其中的苦樂,然后自己思考喜歡做什麼、能做什麼,“未來在決定學習和工作方向時,就能做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7、8月份,歐洲的餐館、超市裡多了許多稚嫩面孔,這些大多是暑假打工的學生。而在許多老師和家長眼裡,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絕佳機會,“如果我的孩子比較依賴我,也許我會鼓勵他多打打工﹔如果他想買個手機、出去旅游、辦個派對之類,我會直接告訴他,自己掙錢去。”艾倫笑道。在荷蘭,利用暑假打工的學生年紀更小,一般12歲以上就可以打工,但他們通常選擇送報紙、干家務、打點農場等輕活兒,法律對學生打工的年齡、工種和工作時長有著詳細的規定。

  張惠瑩在比利時根特大學漢學系教書好幾年了,在和許多歐洲老師的交流當中發現,努力鑽研的學生往往受到大學教師青睞。歐洲大學以寬進嚴出聞名,在比利時,大學生每年退學率高達40%至50%。舉例來說,如果學生有一門功課沒有通過,他將有3次補考機會,要是最終沒能及格,就得改投其他專業或學校。“也許是能力不足或者興趣不夠,這些學生中沒有優劣之分,隻有適不適合之前的學習。”艾倫也有同感,但他希望學生不要滿足於通過考試,“不是所有人都能進入高等院校學習,所以得擔負起責任,重視自己的學業。”他心目中的理想學生必須對專業感興趣且求知欲強,“希望他們認真思考問些好問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