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畢業英國人在中國當班主任 全班過一本(圖)【2】--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牛津畢業英國人在中國當班主任 全班過一本(圖)【2】

2013年08月02日08:39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牛津畢業英國人在中國當班主任 全班過一本(圖)

早上6點到晚上22點,Neil總是跟他的學生們在一起,設計練習、批改作業、跟學生談心,夜裡,他才會開始備課。他跟妻子就住在學校的宿舍裡,每天也都是在學校食堂吃飯。“做飯的話我們基本上沒有時間,做飯可能還好點,但還要買菜呀、洗碗呀,那浪費時間就比較多。”游偉儀說她也曾經跟Neil吵過,但也基本沒什麼用,“他就是這樣的人”。同樣做過班主任的她最終還是選擇了理解。

對於怎麼調整自己的情緒和生活的問題,Neil說:“這很難嗎,這是做老師的一個挑戰嘛。”據他介紹,他身邊的同事,同樣也是高三班主任,老婆不在這兒,一個星期才能見一次,周末假如要值班的話,那一次也就沒有了。他覺得他們更慘,有的還有小孩,“他們真的很難”。

Neil獲得過校級和區級的先進青年教師,2012年還獲得佛山榮譽市民的稱號,現在還即將被破格作為南海區高層次人才。但這些名譽似乎並沒有被他放在心上,同樣沒有被他放在心上的還有職稱、工資等等,他說他后來就已經不再去香港購物。“他確實沒有把這些名利的東西放在心上,但學校幾年前就已經給他套上了高級待遇。”李根新介紹說。

Neil在學校邊買了個二手房,貸款貸了30年,每個月月供4000元左右。現在做高三的班主任,他全年算下來大概能拿到15萬元左右的收入。

差異與交融

在Neil去黃岐中學任教的那一年,雖然帶著學生們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一些思考還是讓他覺得難以釋懷。

“在英國,你即便混到十三四歲,也不會有人把你分成上中下的層次,分到某個地方。但在中國不是這樣,你十二三歲年輕的時候認沒認識到學習的重要,這決定了你后續會進入什麼樣的學校,有的人盡管很聰明,但十三四歲的時候沒有意識,結果就是你掉隊了,你很難再趕上。”

據Neil介紹,英國的小學是七年制,從4歲到11歲。中學也不分初中和高中,課程安排有的科目是必修,有的是選修,並且根據程度不同又會分成很多個班,他有時候在一班,有時候就在二班。上五年后有一個GCIC的考試,然后開始根據自己的興趣方向選課,當時Neil選擇了英語、歷史和法語的課程而放棄了他並不喜歡的數學。他特別強調,在英國,每個學校都有一個職業部,有專門的老師在那裡輔導,學生十三四歲開始選擇科目前,就要去職業室,給自己選擇感興趣、合適的職業方向。“16歲之后我們就都是根據興趣選課了,或許掙扎一下也有他的好處,但我還是質疑16歲之后是不是還有這個必要了。”接下來,他們會上兩年相對專業的課程,之后參加A-LEVEL大學升學考試,他在這次考試中獲得了三個A,從而被牛津大學錄取,在他們學校250多名考生中,隻有十幾個取得了這樣的成績。

受自己成長經歷的影響,進入中國教育體制的Neil明顯有很多不理解。他分不清班委會和團支部到底各自要負責什麼﹔他不理解有些明顯說不過去的制度為什麼還必須要學生去做﹔他認為相比於高分,人格培養應該更重要﹔他認為文科生學數學的必要性並不大……這些都困擾著Neil,但他並沒有選擇對抗,他清楚自己的力量能改變什麼和不能改變什麼。

他告訴他的學生,隻要有追求肯定會苦,在英國也是一樣,他也曾經做作業從晚上22點一直做到凌晨3點多,雖然這主要是因為他剛上學時的懈怠,但每天3個小時的作業是都有的。

他利用兩個星期的班會課,讓學生去電腦室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回來之后大家發言討論,中國的教育更重視高分,但他覺得選擇一個好的適合自己的職業也許更重要。

戚展寧回憶說:“他雖然來自西方,但依然還是強調規則的。”高二的時候,在戚展寧他們看來,一些規則是相當無聊的,比如說,學校不給宿舍裝熱水,高三的時候不讓叫外賣,他們覺得,第一跟學習無關,第二不是太大的原則問題,第三他們相信自己有足夠能力去判斷。但是由於違反紀律,戚展寧被叫出去“罵了一頓”。“他平時比較友好,總是笑,所以一旦嚴肅起來,大家就有點怕。”

Neil一方面維護著規則,但有時候,他還會幫助學生去叫外賣。他雖然對高考[微博]制度有自己的思考,但他還是會帶著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的戰役中,他甚至會為他這文科班的同學們學習數學主動讓出自己的時間。

“這就是他最可愛的地方。”很多同學都這樣說。

傳遞

游偉儀正在幫丈夫給學生的一摞資料蓋章,她說Neil最大的特點就是簡單、純粹,甚至近乎單純。“他從外國人的視角,也改變了我對中國問題的一些看法。”

“不管怎樣,我覺得教師不能隻在乎分數,更要關注學生對人生的思考。”Neil反復強調著他的這一觀點,他說自己並不擅長在班會上大段地宣講,他會通過與每個學生談心去幫助學生糾正一些錯誤的態度,更多的時候,他會借助課堂上隨機的閱讀材料去引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在學生們口中,他從不給他們施加壓力,譬如有人睡著了,他會說,哦,那是太累了。學生們覺得,他能理解他們,尊重並能懂得他們的情緒。同時,他們也在這些行為中,學會了自尊、理解和寬容。

本刊採訪的所有同學幾乎異口同聲地強調一個觀點:“他的身體力行是對我們最好的教育。”

“他帶給我們的是非常敬業非常認真的作風,將來無論怎麼樣,包括到大學學習也好,工作也好,我們都會像他那樣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

“他追求自己夢想還是讓我們很敬佩的,大老遠,牛津大學過來當一個這樣的中學老師,就覺得他挺敢的,我們都覺得他很委屈了自己,但他是高尚的。”

“高考完了,我們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什麼叫成功,中國幾千年來判斷成功的標准就是兩個字:名和利。你說他這樣的學歷,想干什麼干不了,那對他來說,成功到底是什麼,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並從中獲得快樂。”

“他更注重言傳身教,就是潛移默化的對我們的教育。他整個是一個很踏實的理想主義者,我們一般對理想主義定義都覺得很空,空想、空口號,而他踐行到了一點一滴,他就想為教育事業做點什麼,為社會做點什麼,他沒有去喊口號,他講,‘我現在教你們一個人,你再去教另一個人’。這樣傳遞下去,他的理想就會更加光大。”

Neil滿頭金發已經帶有了幾分褐色,但他覺得自己的教育技能已經提高了好多,他會一直堅持這麼教下去。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相關新聞:
(責編:實習生 尹航、林露)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