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網>>教育>>2012高考報道_人民網教育頻道_權威全面報道高考 |
|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銳話題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規定,"積極探索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增加體育科目的做法,推進高考[微博]綜合評價體系建設,有效發揮其對增強學生體質的引導作用。"江蘇、山東等不少省份也都出台了政策,將體育成績與高考挂鉤。體育成績進高考,對學生來說究竟是沉重的負擔,還是治療青少年體質下滑的良藥?
反對
“應試體育”
無異於飲鴆止渴
面對我國中小學生的速度、耐力、爆發力、柔韌性等體能素質和肺活量持續下降,肥胖學生增多,近視率飆升等嚴峻形勢,人們想到了加強體育鍛煉。現行的應試教育之下,學生何來時間與精力進行體育鍛煉?於是一些人順著這個思路,將體育成績納入高考,以“應試體育”來強迫學校、家長[微博]、學生重視體育運動,借以提高學生體質。嗚呼,這就是中國式教育理念。
我想說的是,以“應試體育”提高青少年體質無異於飲鴆止渴。高考加試體育,是在高考天平上再加一個砝碼,再豎一根標杆,對於廣大學子來說,增加一個必考的科目,就是往已經負重前行的駱駝身上再壓一根“稻草”。諸位一定還記得去年某地出現了一個“吊瓶班”——高三學生集體輸液。誰來理解,苦逼的高三學生,他們肩上的壓力有多大?面對桌面堆成小山的試卷題庫,連多睡半個小時覺都是一種奢侈,哪裡還有時間去操場鍛煉?再添加考試科目,豈不是火上澆油。
那麼,“應試體育”對提高學生的體質有多大的幫助?且不說為了分數而設計的體育項目是否合理,對學生的體質提高有多大幫助,為了考試才鍛煉,顯然只是臨時抱佛腳,對體質的幫助不大。一個人花點時間運動一下並不難,難的是運動愛好的培養、鍛煉習慣的養成,隻有到這一境界,體育才能給愛好者帶來一生的幸福,“應試體育”能做到這一點嗎?
因為應試教育的荼毒,導致學生鍛煉時間減少,體質下降,又以應試教育的思維、手法來化解,豈不是南轅北轍?增加學生體育運動時間,養成學生鍛煉的良好習慣,唯一的出路是摒棄應試教育,將孩子“唯分數論”的泥沼中解救出來,別無他途。(練洪洋)
贊成
體育不是增負而是減壓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不要說是高中生,就連許多小學生的體育課都經常被佔用。戶外鍛煉時間嚴重不足,導致直接后果就是,中國青少年體質連續20多年下降,其中力量、速度、爆發力、耐力等身體素質全面下滑,肥胖、豆芽菜型孩子和近視孩子的數量急劇增長。據媒體報道,北京一所大學學生軍訓,3500人的學生規模,累計看病人次達到6000余次,還有不少學生暈倒。這樣的身體狀況,就算考上了大學,也是個大問題。
體育運動是一種讓人受益終身的習慣,而這種習慣的養成需要從小培養。可是,現在的情形卻是,體育課在學校沒地位,而學生回家后,做作業上補習班輪番上陣,睡覺的時間都不夠,想運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將體育成績與高考挂鉤,正是以“應試”來對抗應試教育的無奈之舉。一是可以通過考核上的重要性,提高體育地位,讓學校重視體育鍛煉,名正言順地把被佔用的體育課和課間活動時間還給學生﹔二是可以通過倒逼機制,讓青少年從小就養成運動的良好習慣。因為體育課與其他的文化課程不同,臨時突擊是沒用的,一定要平時就堅持鍛煉,日積月累身體素質才能過關。所以,哪怕學習再忙再沒時間,也必須擠出時間來鍛煉。鍛煉后身體素質的提高可以讓人長期受益,就算高考后,沒有了考核的壓力,相信很多人也有了主動參加體育運動的意識,能夠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至少不會再出現軍訓暈倒一片的情況。
可是,不少人認為,現在的高中生應付學習已經夠苦了,將體育成績與高考挂鉤,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運動能強身健體,不僅有利於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手段,對每天面臨課業壓力的學生而言,不僅不是負擔,反而可以減壓,有益身心健康。 而體育與高考挂鉤的根本目的也並非是為了考試,而是提高體育地位和體育意識,讓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全面提高,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德、智、體、學、勞的全面發展。
(譚敏)
支招
考試並非鍛煉的唯一出口
誰都不能否認,“高考”二字時刻牽動著無數學子、父母的敏感神經。而最近關於體育部門正在醞釀將體育項目納入高考的信息,更是激起了一番唇槍舌劍。有人認為,給應對文化課已頗感“亞歷山大”的學子們增添體育考試,無異於委重投艱,弊大於利。當然,也有人擺出近年學生體質屢屢下降的數據,以及學校重學業輕鍛煉的教學模式,認為隻有把體育納入高考,逼著大家別把鍛煉拋諸腦后,才有可能健康與學識兼得。
“健康與學識兼得”,確是一個誘人的目標,但要實現這個目標,難道隻有把體育塞進高考這個生硬的辦法?眼下,校園中各科老師不但“搶佔”體育課時間,甚至連課間操、課前活動時間都被老師們用作背單詞、解方程……各科老師“搶課間”的角力堪比新樓盤推出時的搶購盛況。久而久之,學生已漸漸忘記跑跳時的身心愉悅。所以,與其將體育鍛煉變成學生的負擔,不如各科老師先讓一步,把時間還給學生,該打球的時候就別強迫學生黏在書桌前。
其次,與學習一樣,體育鍛煉也是要講求氛圍的。如果學校能定期展開一些不同主題的運動會、比賽、校際間的競技嘉年華,激發學生的體育熱情,這比單純地將鍛煉變成考試,更容易讓學生積極地投入。比賽、運動會除了鍛煉學生體質以外,還能讓學生參與團體合作,體會成敗滋味,不能說不是一個練就學生身心品格的好途徑。
學生健康,不單單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但現在的城市中心,商業大廈、樓盤林立常見,而公共體育設施不常見。而同樣地少人多寸金尺土的香港地區,每隔兩三個街區就有附設籃球場、健身設施的街心花園,各區都有免費的大型運動場和泳池。年輕人拍著籃球便可輕而易舉地找到場地,出一身青春洋溢的汗水。我們期待,政府會逐步對公共體育設施增大投入。同時,會有更多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主把樓盤會所的游泳池、籃球場、羽毛球場等對學生優惠開放,齊齊為社會未來的棟梁打造體育鍛煉的環境。
近年,不少省市都提出了中小學要保証讓學生“每天運動一小時”的口號,但口號歸口號,是否真正落實還需看各級政府、學校、老師的貫徹情況。隻希望這個每天二十四分之一的時間能真真正正被學生掌握,好讓他們放下書包、奔跑在操場。 (王睿)
他山之石
體育鍛煉在他國
日本:
美國:瑞士:
立法保証體育課時
《體育振興法》以法令的形式硬性規定了全民鍛煉日、學校體育課時和必修體育項目﹔學校基本每天都有體育課。日本每天鍛煉2個小時以上的學生佔學生總數四成多。
越來越多的日本學校會在假期堅持開放運動場所,要求學生回校做早操,參加體育鍛煉。教育部門通常會把校際體育比賽安排在假期之后的幾周內,無形中刺激了學生們在假期間自覺地參加球隊訓練。
美國:
每天2小時運動
學校裡有各式各樣豐富的體育項目,如籃球、排球、足球、美式橄欖球、游泳等等,每個學生從學期的一開始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自己要參加的體育項目。
美國高中生每天2:40下課之后,下午3時到5時必須參加體育訓練。高中運動賽季分秋、冬、春三季,越野長跑在九、十兩個月的秋季。在這兩個多月的賽季裡,學生們每周的訓練量平均會達到七八十公裡,最多時會超過一百公裡。
瑞士:
優惠鼓勵戶外活動
瑞士境內有眾多的高山、湖泊和森林,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瑞士當局推出一種針對13歲至16歲學生的“假期通行証”。隻需300元人民幣,持卡學生可參加青少年活動中心組織的集體戶外活動,如遠足、打球、自行車、露營、劃船、登山等。因此,不少瑞士人精通滑雪、劃船等戶外活動,同時這種假期活動還有效增強了學生應付和解決各種困難的本領,培養了團隊精神。
加拿大:
兒童鍛煉父母減稅
實行一系列鼓勵兒童健康的退稅措施,鼓勵10歲以下的孩子每天至少堅持30分鐘的運動,10歲以上的孩子為60分鐘。如果孩子們連續8周參加至少每周一節的體育課,他們的父母便可以獲得這項退稅優惠。另外,由學校組織的課余活動的費用也可用於退稅。由家庭成員支付的兒童活動費用可憑活動機構出具的稅單享受退稅。
法國:
高考體育分佔10%
小學有1/3的時間用於體育教學,每周有8∼9小時的體育活動,中學生每周上5個小時的體育課。另外,體育是高考必考科目。法國教育部有關文件中明確規定,高中生考大學,體育是其中的一門主科,必須通過考試才能升入大學。在高考的200分總分中,體育成績以20分計入總分。 (陳小雁)
相關專題 |
· 2012高考報道_人民網教育頻道_權威全面報道高考 |
新聞排行 | 重點推薦 |
視頻新聞 | 更多>>> |
|
重點推薦 |
高考資訊 備考輔導 院校報考 互動交流 |
2011招生計劃及簡章高考最新動態高考視點高考政策各地動態新聞人物家長必讀 高考大綱語文數學外語物化生歷地政文綜理綜作文作文素材庫滿分優秀作文 高校招辦訪談招生動態高校信息庫院校信息專業動態模擬填報系統志願填報技巧 在線做題估分高考論壇高考博客圈討論區考試經驗交流試卷上傳試卷下載許願送祝福 |
歡迎教育機構、媒體、高校、出版單位聯系合作! 電話: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熱線 4008-100-300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人民日報社新聞記者証持証人員名單公示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考生服務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00008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