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合作者”
聚會后,幾乎每個EMBA班都有同學合作成功的例子。有資本,有做事的人,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成了生意人理想的所在。
11月12日,EMBA班上的王淵(化名)坐在傍山的沿海別墅裡給班上的老同學打電話。他打算年底組織一次三亞聚會,酒店訂在一家五星級涉外酒店。他還叮囑秘書安排好私家游輪出海。這一次,王淵做東。
兩年前,他和EMBA班上的同學們投資幾千萬成立了私募基金。班上,在某基金公司任基金經理的同學辭職做操盤手,剩下六名股東為民企老板。上一個項目賺了500萬,王淵想好好慶祝一下。
不過,也有賠錢的時候。最大一筆他們賠了800萬。“無論成敗,都是朋友。”他們在組建公司前已定下規矩,避免傷和氣。
除了老板,公司高管也發現,同學關系是條便捷的路。
張登祥班上的同學張楠是上海某銀行高管。對於他來說,上EMBA是想“私交公用”。如今,他和某保險公司高管和做券商的EMBA同學約時間談生意,對方從不會拒絕。如果通過公司的銷售部門來溝通協調,走到高管層對話有時需要一個月。
在EMBA班上,即使沒有合作,也藏著許多機會。張登祥班上一位同學曾是香港某銀行上海分行的行長,讀完EMBA,跳槽到同班同學的基金公司當合伙人。
畢業時,李兆林班上的同學編寫了以“兩年同窗一世情”為主題的班歌,還成立了中歐暢想基金,盈利部分用來支付班級活動經費。
如今,隻要有空,李兆林會從內蒙古飛到聚會地,和同學們聊家庭,聊人生,“像朋友一樣”。
李兆林說,他很在意剛建立的這些友情和人脈,“說不定什麼契機就能合作。”
結交人脈有很多運氣成分。入學前,誰也不知道誰能結交怎樣的朋友,已知的只是教授團隊。
2008年,曾花4.8萬到清華大學上過一個短期PE班,后來一同班同學將1500萬投資到公司。現實中有兩種關系不能忽略,“同過窗的”和“扛過槍的”。
——中歐EMBA2010級學員李兆林
(記者 周亦楣 實習生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