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新生代爱上新国潮(侨界关注)

![]() |
图为一名年轻华人在澳大利亚悉尼体验围炉煮茶。 |
![]() |
图为德国民众与一群身着汉服的年轻华侨华人合影。 |
![]() |
图为刘铭扬在英国约克华侨华人春晚上演唱歌曲《悟空·皮囊》。 |
着一袭汉服,体会东方古韵之美;围坐炉火畔,品味茶香四溢的风雅;进入《黑神话:悟空》的游戏世界,化身“悟空”,一路攻关克难,感受中国传统神话的无尽想象力……如今,融入国潮元素的服饰、饮食以及休闲娱乐活动在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群体中日渐流行。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潮流碰撞迸发的火花,对拥有中西文化背景的华侨华人新生代释放出巨大吸引力,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近日,来自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的多名90后、00后华侨华人与本报记者分享了他们与新国潮的美好相遇。
喝新中式茶饮——
将露营与喝茶结合的围炉煮茶,成为一种休闲和社交方式
三五好友围炉而坐,煮上一壶清茶,搭配两三碟中式的坚果、糕点或是西式的火腿、奶酪,在茶香袅袅中静享一份悠然自得的时光——在澳大利亚悉尼,围炉煮茶成为95后男孩余翀宇新近钟爱的休闲活动之一。
“这两年,围炉煮茶在中国火了起来,这阵风也‘吹’到了澳大利亚。”余翀宇说,澳大利亚本就盛行露营文化,中国茶文化在当地也很普及,能将露营与喝茶结合的围炉煮茶自然受到人们尤其是华侨华人的欢迎。
过去,说到喝茶,人们往往觉得这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现在情况大不相同,茶叶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舌尖之爱。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中也有许多“茶客”,余翀宇就是其中之一。
“无论走到哪里,我的‘中国胃’总是不会改变。”余翀宇笑言,尽管已在海外生活10年,但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咖啡不是必需品,茶却不可或缺。“小时候,家里的长辈经常泡茶,我就跟着一起喝。来澳大利亚后,我也习惯在家中存一些茶叶,不然就觉得少了些什么。”
随着围炉煮茶在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群体中日渐流行,余翀宇和身边的小伙伴们纷纷“种草”了这种惬意、松弛的新中式饮茶体验。“对我们来说,围炉煮茶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更是一种社交方式。我们中的不少人最初都是只身来海外学习、生活,大家因茶而聚,围着暖烘烘的炉火,一边品茶,一边闲谈,很放松,也很温暖,就像家的感觉。”余翀宇说。
在海外生活久了,余翀宇在茶中喝出了更多“滋味”,不仅有一份故乡记忆,更有一份文化自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这些年,每次在澳大利亚国家多元文化节等场合与当地朋友交流中国的茶道与茶文化,聊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我都特别自豪,也希望将中国好茶分享给更多国际友人。”余翀宇说。
如今,古老悠久的中国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以更年轻、更创新的姿态成功“出海”。“近两年,在澳大利亚走红的不仅有围炉煮茶这样的新中式饮茶体验,还有霸王茶姬、喜茶等新中式国风茶饮品牌。这些新中式茶饮往往采用原叶真茶,并在设计中将国风元素与时尚感巧妙结合,‘圈粉’许多年轻消费者。”余翀宇说。
谈及新国潮何以赢得华侨华人新生代的青睐,余翀宇结合自己多年来参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经历认为,这既源自华侨华人新生代与生俱来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也因为各类国潮IP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深度融合,让中华文化展现出全新魅力。
着一袭汉服——
领略存续在中华文化根脉中的东方美学
3月下旬,在德国西部城市伍珀塔尔举行的中国原创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观影仪式上,一群身着汉服的华侨华人青少年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活动的翻译,21岁的嘉琪特意穿上心爱的马面裙,并用红色丝带扎起哪吒同款双丸子发髻,显得俏皮灵动。
在嘉琪的记忆里,小时候,每到重要的节日或活动,妈妈都会给她和妹妹穿上旗袍。近些年,“汉服热”兴起,她们有了更多选择。“这两年,我和妹妹回中国时,特意买了几套好看的汉服带到德国。”嘉琪说,受妈妈的影响,每逢重要场合穿汉服成为她和妹妹的一种仪式感。尤其是长大后,姐妹俩的中文水平不断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日俱增,汉服在她们心中的分量更重了。
“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装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当我穿着汉服,向德国朋友介绍服装细节处蕴含的文化意义,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嘉琪说。
如今,在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中,像嘉琪这样的汉服爱好者数不胜数。
在距离伍珀塔尔不远的法兰克福,95后女孩李素创办了一家素心晴华服文化传承馆,里面陈列着近500件精美汉服,是她多年来陆续收集的“心头好”。李素一直对汉服情有独钟。出国生活9年多来,她延续着这份爱好,并在近两年结识了越来越多兴趣相投的小伙伴。如今,她担任社长的素心晴汉服社已拥有200多名成员。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是存续在中华文化根脉里的一种审美。”李素说,向海外其他族裔展示汉服之美,是她长久以来的心愿。为此,她和小伙伴们多次身着汉服参加德国多地的狂欢节等重要节庆活动,她的华服文化传承馆也向大众免费开放,有需要或感兴趣的朋友都可以来这里借穿汉服。
“如今,汉服文化已经走出小众圈层,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李素说,许多德国朋友在领略汉服之美后,向她由衷赞叹东方美学的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不少欧洲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中也开始出现新中式元素,这都令她欣喜又骄傲。
在美国纽约,同样有一群汉服文化的忠实粉丝。“今年是我们汉服社成立的第11个年头。目前,汉服社微信群已有近500名成员,主要是年龄在20岁至35岁之间的中国留学生及华侨华人新生代。”纽约汉服社社长明亮感叹道,2016年,她加入社团之初,纽约当地了解汉服的人寥寥无几,而如今,这一中华传统服饰成功“出圈”,马面裙等单品在当地华侨华人圈更可谓尽人皆知。
乙巳蛇年春节期间,纽约汉服社的志愿者们参与了纽约当地一系列春节庆祝活动,身着汉服写书法、送福字、做灯笼、展示刺绣传统工艺。“活动现场,试穿汉服总是最受欢迎的项目,展位前挤满好奇的观众。秀美飘逸的服饰、华丽精致的妆容,博得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体验者连连夸赞。尤其是不少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青少年,在试穿汉服后,对中国更加向往。”明亮说。
玩国产游戏——
《黑神话:悟空》打开探索中国文化之美的又一扇门
乙巳蛇年春节期间,在英国约克华侨华人春晚上,00后中国留学生刘铭扬演唱的歌曲《悟空·皮囊》惊艳全场。尤其是背景音乐中,充满西方摇滚范儿的电吉他演奏出中国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云宫迅音》的经典旋律,中西音乐元素碰撞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点燃现场观众。
在英国生活6年的傅敏是《悟空·皮囊》的导演和编曲,她的创作灵感来自去年横空出世的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黑神话:悟空》上线后,我身边许多华侨华人新生代玩家都特别激动,不仅因为这款游戏制作精良,填补了中国3A游戏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神话传说、建筑遗产等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创新演绎,并融入了大量中国哲学思想。”傅敏说。
作为一名90后,傅敏回忆年少时光,玩的大多是来自国外的游戏。“当我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扮演海盗、公主、骑士、探险者等西方文化里的各种角色时,我常常想到其实我们中国文化里也有许多经典的故事与角色。《黑神话:悟空》圆了我的梦,让我仿佛回到家,可以扮演最熟悉的悟空,去经历从小耳熟能详的故事。”傅敏说,在她看来,《黑神话:悟空》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打开了一扇探索中国文化之美的大门,让玩家们从中领略中国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也正因此,傅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更多人介绍这款来自中国的游戏,并以此为媒介进一步走近中国文化。
95后男孩胡鸿博是《悟空·皮囊》的另一名编曲。音乐声学专业毕业的他,直言自己是《黑神话:悟空》的“音乐粉”,将这款游戏的所有配乐来来回回听过许多遍。
“中国传统元素和现代音乐理念的巧妙结合,是《黑神话:悟空》在音乐上最吸引我的。”胡鸿博打了一个生动比喻:“这款游戏的音乐就像一道米其林级的融合菜,它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为核心,又结合了西方现代音乐的写作技法;既使用了琵琶、扬琴、中阮等中国传统乐器,又融入了西方管弦乐。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中西音乐元素不是简单的拼凑组合,而是有机融合,从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能够引发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妙,并因为音乐而产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我也将这种中西互鉴、传统与现代相融的创作理念运用于《悟空·皮囊》的编曲中。”
在英国学习、生活多年,胡鸿博和傅敏有一个相似的感受: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不断扩大,同时中国文化产业迸发出更加蓬勃的创新活力,这都赋予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更多自信与底气。“我们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同时,兼容并包、与时俱进才能赋予文化更持久的生命力与吸引力。这是新国潮吸引大批华侨华人新生代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年轻一代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时所努力的方向。我们也将持续创作更多融汇中西的新作品、新舞台,将更多更好的中国文化推广给英国民众。”傅敏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