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建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

胡金焱
2025年04月07日09:08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光明论坛】建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

 日前,教育部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进会暨2025年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工作部署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部署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工作。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基础工作。高校是吸纳揽储人才的“蓄水池”,是城市招才引智的“桥头堡”。打造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引领发展、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高校教师应以教育家精神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立德树人的思想动力。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加强教师自身建设,要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为魂魄,厚植家国情怀;要以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为血肉,养成扎实的功底、过硬的能力、勤勉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要以仁爱之心、弘道追求为情感,用职业情怀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前,各地和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包括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学科前沿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例如,复旦大学组织青年教师沿着红色足迹开展主题社会实践,让教师在实践中感悟初心使命,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科研中的鲜活内容。未来,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对教师的思想引领和政治把关,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可以通过设立各类教师荣誉奖项,如优秀教师奖、师德标兵奖等,对在立德树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师德师风评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评价标准,要健全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强化引领示范,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见贤思齐”的生动局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领导,优先谋划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断健全完善责任落实、教育引导、宣传激励、考核评价、监督惩处等相关制度规范,强化全方位管理,在教师职称评聘、导师遴选、项目申报等过程中全面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同时,推进教师思政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形成以教师思政为牵引,课程思政、专业思政、队伍思政、文化思政、学生思政环环相扣的育人体系。例如,武汉大学通过编印发放学习材料、举办新教职工岗前培训等方式,引导教师深入学习师德规范和教育理念,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完善多方广泛参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探索建立师德师风监督员制度,定期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监督评议。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新时代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更加强烈。高校教师应立足学科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追求卓越与开拓创新,推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突破。一是打造科技领军教师队伍。要发挥科技人才集聚效应,下大力气引育一批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加快实现高水平人才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支持,引导学者潜心钻研、锻造精品,着力培育标志性研究成果。二是打造一流创新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构建者,要聚焦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链,紧密结合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要以科技创新机制带动有组织的科研,创新科研机构、科研平台设置与运行模式,健全考核评价与投入产出联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水平。三是打造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要探索校地校企人才共享共育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拔尖创新人才。要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在科研攻关中挑大梁、做主角,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生态环境,搭建各类人才发展的基础平台、成长平台、激励平台,形成一支富有生机活力、能够支撑未来发展的青年人才队伍。要大力营造人才为本、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良好氛围和发展生态。

(作者:胡金焱,系青岛大学党委书记)

(责编:郝孟佳、孙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