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育·明德讲堂特别策划活动“‘五育’融合研究”在京举行
人民网北京6月9日电(记者王鑫) 为了探索教育强国之路上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中国德育·明德讲堂特别策划活动“‘五育’融合研究”9日在北京史家教育集团举行。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周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致欢迎辞。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周林致欢迎辞(活动方供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致欢迎辞(活动方供图)
何为“五育”融合?与会专家提出了见解,“五育”融合是对“五育并举”的升华。“五育并举”更多是谈德智体美劳五个“育”的并重、并提和并抓,强调是“五育”的内容,而“五育”融合则从实践意义的更深层面来讲,强调五个“育”的互育、融通和互成,强调的是“五育”的方法。“五育”融合实际上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学校教育存在的“过度条块分割、关注知识传授”等问题的反思,是对功利化、片面化、简单化育人方式的改进,本质上是一种新时代的以整体思维、融合思维和辨证思维为根基的基础教育人新理念,更是着眼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育人新觉醒、新实践和新挑战。
为何要进行“五育”融合?与会专家认为,从人的发展来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五育”融合的目的是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五育”融合是要重新确定人在教育中的完整存在,是要看见人、回归人、成全人。从课程改革来看,“五育”融合是落实新时代课程培养目标、深化育人方式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是知识融会贯通的体现。新时代课程必须体现立德树人的发展导向,体现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体现服务社会的职责使命,培养完整生命主体。人接受教育,要在完整的知识文化中熏陶滋养。知识的融通,一方面是对时代知识融通的发展趋势的回应;另一方面,以整全知识来培养学生形成整体性思维方式,以积极应对不确定的、复杂的世界和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情境。
与会专家还对如何实施“五育”融合进行了研讨。总体来看,要做真正的教育:如果每一育都是真正的“教育”,那么人在教育中就不会缺位,五育就很难割裂。“五育”融合的实现宏观路径有三,即育内的“五育”融合”,体现各育自身的教育属性;育间的“五育”融合”,体现不同育间的教育整合;育外的“五育”融合”,体现跨越边界的教育合力。从学校来看,可以基于系统思维的育人模式重构、基于关联思维的课堂教学优化、基于开放思维的学习空间拓展、基于协同思维的教师角色转型进行四方面的融合探索。从课程来看,要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强化学校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打造“学科+”的融合课程体系,形成“学科+学科”“学科+生活”“学科+社会”的课程融合形态。“五育”融合的课程建设必须分层、分类、多向度展开。
会议还安排了专家对话。7位专家就“五育”融合中的一些热点、痛点问题进行了对话。深圳南山区、成都武侯区介绍了区域“五育”融合的经验探索。来自全国各地的9所学校介绍了本校“五育”融合的探索。一些老师上了观摩课,开展了说课。
专家进行对话(活动方供图)
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德育杂志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发中心主办,田家炳基金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协办,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承办。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场参会人员近400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