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系统集成、协同创新

看教育如何激发创新“第一动力”

阚阅
2022年12月06日08:40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看教育如何激发创新“第一动力”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创新是当今时代有效竞争、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而教育之于创新意义重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报告《学会生存》所指出的,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好的教育能够充分施展培育创新的力量。创新,其基础在于教育。

1.系统集成激发体制创新

一般意义上,创新被定义为“在商业实践、工作场所组织或对外关系中实施新的或显著改进的产品(商品或服务)或流程、新的营销方法或新的组织方法”。

系统集成,是指将各功能部分综合、整合为统一的系统。现代化的产品、服务都带有系统和综合集成的特点。尽管系统中的每个部分都是原来就已经存在的,但集成的思想却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其新就新在集成的方式方法上。所以,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角度看,系统集成是创新的重要形式。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既受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受整个社会大系统及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子系统的影响。教育系统内外功能部分的集成,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区域与高校的集成。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而科技创新,尤其是颠覆性技术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必须依靠高等教育的集群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例,其创新湾区与科技湾区的定位,都对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乃至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提出了重大需求。而无论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还是“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都需要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推进和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高等教育集群发展。

二是生产与研发的集成。目前我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是把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能力与企业生产经营相集成的产物。这种集成是对创新的巨大促进和激发。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创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直接推动了以大学为依托的科学园区的兴起,并以此支撑了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的“硅谷”的发展,由此也引发了全世界模仿“硅谷”的热潮。

三是技能与产业的集成。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求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建立产业引领、技能耦合、双向赋能的协同机制。这就需要技能与产业的集成。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活力温台”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级,其主要目的是主动适应温州、台州民营经济发展新形势,优化两地职业院校空间布局和专业结构,以制度创新推进温台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打造“活力温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浙江“重要窗口”建设。

2.“三教统筹”助推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的界限,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地整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被实践证明是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当前,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统筹发展既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潮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要求。

一是积极推进机制改革。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环节,是激发创新的枢纽组合。推进机制改革就要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机制,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生态。推进机制改革还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为广大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二是加快建立国家资历框架。资历框架在融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推动终身学习、保障教育质量、改革传统教育管理与评价体制、促进人才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目前,全球有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构建、正在构建或准备构建资历框架。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构建资历框架的初衷各有不同,表现形式大相径庭,实施过程也各行其是,但其本质是一致的。资历框架是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教育制度改革的一项顶层设计,目的是促进教育、培训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有效衔接,贯通各类人才培养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我国建立国家资历框架的工作目前还有待突破,需要在社会各界形成广泛共识。

三是建立弹性学习路径。当前,国际社会倡导向所有年龄和教育水平的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路径,加强正规和非正规结构之间的联系,承认、验证和认可通过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我国也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此方面,建立基于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的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尤为重要。此举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使学历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泛在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相衔接,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满足新时代学习者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三融共进”赋能模式创新

着力推进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契合点,也是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在普职融通上,架起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桥梁,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理念、课程、教师、组织、资源、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双向融通,可以为学生成长成才拓宽路径。普职融通不仅对学生发展多样化、特色化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目前,不少国家在普职融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英国通过多年努力,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建立了可等值、可对比、可沟通、可衔接的规范框架,从制度层面确保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拥有相似的发展机会与空间。我国可参考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鼓励和支持学生依据原有学习成果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自由转换。

在产教融合上,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是一种创新形态,能够突破两者间的藩篱,贯通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有效集聚各方创新要素,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实效,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更加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以及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当前,我国产业与高校之间有机融合、资源集成的进展尚不理想,这对更高水平的协同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科教融汇上,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牵头建设了我国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效支撑了我国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教融合有利于推动高校优质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切实培养能够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型人才。不断丰富的科技成果和科学思维资源既是完成科研任务的必然要求,更能通过科学研究与教学联动,为学生提供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热情,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在项目实践中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阚阅,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