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哈尔滨工业大学:把基础研究这个冷板凳坐热

2022年06月07日08:46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端午假期,凌晨1点,万籁俱寂。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园内,许多实验室仍然灯火通明。一个个科研团队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探索攻关。

连日来,学校牵头的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正式启动,科研人员与时间赛跑,不断向新的未知领域发起挑战。

“学校将紧紧围绕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一流大学定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尽全力支持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学校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

优化评价导向 做好基础研究

博士毕业3年可评副教授,副教授满5年可评教授。这是从博士毕业到晋升教授的常规路径。

而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吕海宝仅用2年,直接从讲师晋升教授,用他的话说,“做基础研究周期长,见效慢,学校给他吃下了定心丸”。十年如初,他一直瞄准世界前沿方向做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但基础研究成果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坐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冷板凳”。

“如何能够让科研人员沉下心来、潜心向学、埋头苦干?”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科研机制改革,探索实行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不论资历、不设门槛,以教学能力、创新价值、科研贡献为评价导向,引导教师静心治学、潜心教学,引导科研人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原创性、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激发了学校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

“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入选“2021年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学校沈世钊院士率领空间结构研究团队历经十几年设计完成的“主动反射面结构系统”被称为“天眼”三大自主创新之一。

“不断积累,厚植根基,才能做到高瞻远瞩、举重若轻……”结合多年的科研经历,沈世钊院士认为,厚植必先深耕,做基础研究需要静下心来,才能在理论方面有所提升。

在嫦娥奔月、祝融探火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邓宗全院士团队,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学校该类基础研究标志性项目再突破。

“学校的评价导向和示范效应,让年轻人有信心专注做事,下硬功夫把冷板凳坐热。”凭“贡献力”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团队成员岳洪浩深有感触地说。

5月23日,深圳校区肖淑敏教授团队“偏振不敏感宽带二氧化钛消色差超构透镜在近红外生物成像中的应用”项目入选“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这是该团队不断向科学更深处进军的成果之一。

“连续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有不少令人‘崩溃’的时刻。”团队成员、博士生王雨杰说,“但团队没有畏难,反而选择更多‘硬骨头’进行攻关。”

面向国家需求 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

日前,“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移动与科学探索2周年成就的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机器人》杂志。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丁亮教授团队与其他科研单位联合,面向工程科学问题,为未来月球探测任务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在哈工大,像丁亮这样将原始创新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让基础研究发挥更强动力的例子还有很多。

谭久彬院士带领的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创新团队持续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解决了我国高端装备研制中的超精密测量难题,为我国相关精密计量和装备制造领域建立起系统的超精密测量体系。

正如谭久彬院士所言,先进装备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国家急需的,买不来又绕不过去,怎么办?哈工大给出的答案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从2020年起,学校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等基础科学领域,先后实施理学强盛计划、“0-1”原创探索研究支持计划等系列举措,探索开展“揭榜挂帅”制度,鼓励科研人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强化应用牵引和瓶颈突破,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同时学校还设立原创前沿探索基金,对潜在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基础研究给予重点支持,目前已论证并资助原创探索计划项目45项。

“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在重大工程中凝练科学问题,以基础研究成果为重大工程和关键技术提供支撑,打通科学研究‘最后一公里’,是哈工大基础研究的特色。”杜善义院士带领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坚持理工结合与学科交叉,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为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作出重要贡献。

2021年,研究所冷劲松院士团队主导完成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形状记忆智能展开结构技术”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培养青年人才 让基础研究后继有人

解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探索如何对目的基因进行“关闭”“恢复”和“切换”等精准“手术”,在世界上首次揭示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

回国10年,哈工大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学术带头人黄志伟教授4次破解世界级科学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在微生物与免疫、基因编辑等方面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

为助力青年科研人才成长,引领助推他们挑大梁、扛大旗,学校实施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设立青年科学家工作室,重点培育一批新的学术方向、领军学者和创新团队。

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实行带头人负责制,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上给予长期稳定的倾斜性支持和充分的自主权。

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立项建设135个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定向培育未来的“大师+团队”,加速青年领军人才由“一个课题方向、一个人”交叉融合形成“一个前沿领域、一群人”的学术团队。

“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支持科研人才自主聘任,进一步释放用人自主权。”仪器学院刘俭教授说,在学校的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超精密三维显微测量技术与仪器”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20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勉励哈工大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两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引领下,哈尔滨工业大学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和国之重器攻关力度,构建了从原始创新到重大项目组织实施的完整链条。未来,学校要不断强化航天第一校‘尖兵’作用发挥,坚持基础创新,加强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攻关,打造更多国之重器……”校长韩杰才如是说。

(本报记者 张士英 本报通讯员 刘培香 梁英爽)

(责编:何淼、郝孟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