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必须与“双增”对接
这个夏天,最引人瞩目且最富影响力、轰动性的事情就是“双减”政策的颁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是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要求合理的调控以及设计作业结构,让孩子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不能再给家长布置作业,不能让孩子自己批改作业等。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要求各机构不能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进行学科培训,同时要求学科类教育机构一律不得上市。
“双减”政策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的极大轰动和热议,总体上看,得到了众多家长的支持和拥护。有学者认为,“双减”政策的出台重新强调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共属性,同时强化了学校的主导地位,教育主导权重新还给了学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家长减轻教育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这也为更加健康科学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但这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无论是地方教育领导,还是教师和家长,均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些家长不得不将孩子从原来所报的培训班中退出,一时间不知所措;学校的“延时”教育该怎样进行?教师的工作量怎样计算?是否增加报酬?谁来把控科学性和有效性?家长是否信得过学校?家长有意向接孩子回家自主学习或自己辅导,或找人辅导,怎么办?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带来新问题,而不变的永远是变化。
“双增”必然伴随着“双减”而来,而且必须紧紧跟上。
一是教师和家长责任感的增加,二是教师和家长“教育能”的增加。
将学生多留在学校内两小时,无疑对家长更有利,但学生在校内做什么及怎么做,需要所有一线教育领导和教师认真研究。理论上讲,事前不做出教师工作量的处置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确实很难让人接受,毕竟教师也应受到劳动法等法律的保护。因此,各级政府迅速制定配套政策应是当务之急。
即便部分教师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校方也应积极引导,分步处理。好事要做好,才不负国家的厚望。应急的方案之一,就是在学校已有师资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必要的辅导方案,尽量避免学科内重复作业,让学生觉得学习乏味;亦可引导大学生特别是师范专业大学生进校实习,构建好新的师生关系。将教育的主体还给学校,不是学校更好做了,老师更轻松了,而是责任更大了,任务更多了。认识到这一点,对做好校内辅导工作至关重要。
家长的责任感同样也增加了。既然不允许增加学生负担,甚至不准给学生留家庭作业,那么,家长就没事做了吗?学生在家的时间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问题不会有简单的答案,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对家长而言,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利用好学生的闲暇时间,使其获得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教育能”,实际上可理解为“教育的能量”或“教育的能力”。
从教师方面看,我国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并不缺乏,甚至基本功更扎实。事实上,教育工作就是要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或完成好两个基本任务: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前者我们一直做得不错,后者则有不少欠缺。如同优秀的运动员未必可以成为好教练,中文专业的老师或语言能力强的老师,未必可以教好语文。其他学科同理。
所以,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教师该怎样教?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该做什么样的作业?该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该改变?怎样改变?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浅度学习为“深度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小学教育如何更好地与初中教育衔接?初中教育如何做好“分流”?“分流”的依据是什么?新高考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什么要求?教师该怎样做才不负新的责任?这便是教师的“教育能”必须增加的。
充分挖掘教师的教育潜能,最大程度地塑造好每个学生,是永远不变的教师“教育能”。
再看看家长。中国的家长几乎是最爱孩子的,但往往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生活的学问主要靠家长传授,许多时候学会生活,珍爱生活,比学习成绩好更重要。
增加家长的“教育能”,意味着家长应当:监督,但不要总陪读;看懂,但不要总加压;暗示,但不要总攀比;讲理,但不要总唠叨;沟通,但不要总强势;帮助,但不要总越位。什么时候可以做到以下这些了,家长的责任也算尽到了:以朋友之身份加强交流;以长者之身份加强关怀;以后勤之身份加强营养;以学者之身份加强说理。
教育是“百年”之事,无责任,无功力,何以成功?要让学生好好成长,教师和家长都要再成长!(宋广文)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心理学教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