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北京市朝阳区:“理想教育文化”助推“双减”落地

2021年07月06日16:07 |
小字号

朝阳区教委于2018年提出并实施的“理想教育文化”中,明确提出要让“减负”真正落地。三年来,全区10所普通中小学作为首批“理想教育文化”实验校,通过“专家引领”“课题示范”“专题培训”三大行动计划,走上了一条减负、提质、增效的“高速路”。作为区域学校的代表,这些学校的“双减”之路让教师引领多了、课堂对话多了、学生收获多了……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学校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

改革缘起

让教育回归本来面目

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育人”,但传统教育“一切以知识为中心”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太注重知识的传授、太在乎成绩的高低,学生人格教育的不足,必然导致不可持续发展,将来也难有担当作为。”北京市朝阳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理想教育文化”首倡者王世元一针见血地指出。

为了转变这种局面,王世元认为,首先要转变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文化,把学生从“知识的容器”中解放出来。借助课堂改革,让教育回归本来面目——传授知识、开启智慧、培养人格,让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人格精神的共生,变被动成长为主动生长。他告诉记者,与此相适应,需要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支撑的人格培养和知识传授。据此,朝阳区把这一要求细化为构建“理想教育文化”。

在王世元看来,“理想教育文化”是以追求人类和个体幸福生活为目的的教育文化,更是具体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文化。其框架体系可以概括为“12366”:“1”是一个价值观,即培养具备“尊重、民主、责任、科学”的“最佳公民”这一终极目标;“2”是两个方法论,即“理想教师教学方法论”和“理想个体生长方法论”;“3”是三个落地,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学生成长核心素养落地和“减负”的真正落地;后面两个“6”是指12个策略,包括6个认知层面的策略和6个非认知层面的策略。

教师之变

由演讲者转变为引领者

“减负”的主阵地在课堂,要让教师从传统课堂上的“演讲者”转变为学生高效学习的引领者,需要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学校国美分校校长李玮坦言,加入“理想教育文化”实验校以来,教师们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更加注重师生间的对话、生生间的对话。她介绍说,在各级教科研专家的指导下,学校通过“抛出问题—集体实践—归纳梳理”的方式开展研究。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教师们的转变,在学校王利如校长眼里有四多:课堂上教师的倾听多了,鼓励性的评价多了,师生间相互质疑、相互讨论多了,欣赏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容多了。不仅如此,教师们还通过参与单元备课、上靶子课、专家评课等一系列整链条的实践活动,实现了从被动吸收、模仿,到主动思考、实践的过程。

谈到教师们的变化,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学校校长刘美玲也很感慨:“他们不仅在言语上尊重学生,更是尊重学生的‘障碍点’和兴趣点,积极帮助学生寻求突破和收获。”在“理想教育文化”的引领下,教师们也觉得自己不再是以前的那个“我”。“我们不再是‘演讲家’,其角色随时空、情境需求而变化,可能是导演、导游、主持人、评论员、记者等,教师在变化的角色中引领学生前行。”北京化工大学附中刘伟老师如是说。

作为化学学科指导专家,陶秀梅老师更是亲历了教师们成长、历练的过程。她告诉记者,“老师们现在备课不仅关注知识体系,更关注学科价值和育人文化;不仅关注整体学生的认知,还关注个体差异,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指数。”

课堂之变

满堂灌不见了 学生思考多了

“只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会有思维的提升。”这是北京化工大学附中校长全疆发对于课堂教学的感悟和期待。而他的这种期待,正随着学校加入“理想教育文化”实验校变成现实。

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全校长直言,“不管怎么讲,灌输式的讲解仍然唱主角,教师的备课核心仍然聚焦在备教材、备知识点上。”让他欣慰的是,在如今的化大附中课堂上,教师的讲解量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依据学生学情设计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并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拨纠正,促进学生完成真正的学习过程。

与此有同感的还有刘美玲校长。她表示,在“理想教育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独特的课堂教学文化:教师的“教”从“知识课堂”转变为“思维课堂”;学生的“学”从“知识积累”转变为“素养发展”。

在北京市第十七中学百子湾校区,学校借助专家引领,全面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引导教师逐渐尝试站在单元的角度设计教学和备课活动。校长李发兆说,“现在的课堂氛围更加民主,师生平等交流的机会多了,学生敢于质疑也更加自信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正逐渐增强。”李校长展望以物理学科为突破口,继续实践专家引领下的合作对话式教学模式,待其成熟后向校内其他学科推进。

“加入实验校以来,老师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讲了,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及时进行扰启,给学生内省的时间。老师们也不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更注重创造不同的对话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质疑中得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教学主任曹雅新认为,“这都源于老师们对理想课堂的认同,对‘理想教育文化’核心理论的领会和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总结提升。”

北京市润丰学校物理组组长孙晓兵对于自己的课堂变化也深有感触。她总结分析说,参与到“理想教育文化”课题研究之后,自己的教学从仅仅站位某一节课跳到站位某一单元,再从站位某一单元跳到站位某一个学段。教研也从研究课时教案的重难点突破到整个学科的育人文化,能有意识地尝试着把学科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科知识育人。

学生之变

从课堂的旁观者到知识的亲历者

“‘理想教育文化’引领下的课堂,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知识的亲历者、实践者。”这是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十八里店分校校长陈春红最深切的体会。她举例说,随着“理想教育文化”的深入推进,孩子们在课堂上不仅能够大方站、大声说、大胆问了,而且敢于亮观点、亮理由、亮结论,动脑、动手、动情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陈校长表示,学生们的这些变化直接带动了教学成绩的大幅增长,学校获得了朝阳区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师生实际获得感也大大增强。

“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大胆发言,还经常请我们当‘小老师’,让我们上讲台讲解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哪怕说错了也能得到掌声。”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六年级(2)班学生李湘淮自豪地说,正是老师们的鼓励,他才养成了大胆质疑、勇敢提问的学习品质。而说到加入实验校以来学生的变化,徐梦迪老师难掩喜悦之情:“学生最初可以用‘老实’来形容,思维定势严重,整个课堂显得沉闷。而‘理想教育文化’的合作对话式教育理念,仿佛一支强心剂注入了课堂,唤醒了学生好奇、求知的本能。”

过去的三年,首批“理想教育文化”实验校均获得了长足发展。迈进“十四五”,朝阳区持续深化“理想教育文化”建设研究成果,借助学校文化示范校建设工程,让更多的学校、教师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文/记者凌月云)

(来源:现代教育报)

(责编:冷佩遥(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