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横幅中的文化表达
“这次回来,我想你陪我久一点”“点名,还是要在教室里才有感觉”“同学们,欢迎回家考上学期的试”……久别重逢之后,高校校园里这些开学季暖心的横幅刷屏了。于平实动人中略微抖一点小机灵,是专属于这代年轻人的味道,难怪有学生称每一句标语都戳中了自己的小心脏。
其实,标语本就是为了有效表达初衷,只是很多时候,校园标语过于机械、万年不变。复制粘贴式的标语常常会被学生们习惯性忽略,已然难以引起年轻人心中的共鸣。于是,近几年一些高校积极创新,努力改变传统标语刻板、生硬的形象,尝试以更加灵动、更具创意的方式实现贴近学生表达。
同样是一个意思,“热烈欢迎学生返校”的标语往往会被熟视无睹,而“新学期拍了拍你并说‘你回来啦’”的说法则因吸引眼球、戳中内心温暖而轻松“出圈”。从传播效果上说,后者让人耳目一新,显然更胜一筹。
从这些高校标语的表达上看,更显平等、亲切、活力之感。不要以为这一变化无足轻重,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细节之中。其实,大学除了是传授知识的学术殿堂,也是一个独具特质的精神和人文社区。在思维最为活跃、可塑性最强的青年时代,学生们于校园文化中濡染四年,也一定会印刻上独属于这所学校的精神基因。
走心标语的尝试,其实就是校园文化的具象体现,也在无形中激发着学生的潜意识:学校不希望你们因循守旧、不苟言笑,而是鼓励灵动的推陈出新,提倡真挚的情感表达。创新需要合适的土壤,这样的表达和“暗示”多了,宽松、自由的校园氛围自然会被营造出来,学生们的思维也会因此变得活跃,继而引发许多让人惊喜的创造。
比如,“女生节”“男生节”“光棍节”等五花八门的年轻人节日,过得不只是热闹,更有对不同校园群体的观照与重视;“红迷”协会、泰拳小组、“码农”俱乐部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创意社团活动,也不断丰富着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培育着学生们基于兴趣的归属感。而通过鼓励个性化、有创意的文化创造,大学不再是高高在上、冷冰冰的抽象概念,在不断参与、丰富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其实,在大学中,一代有一代的境况,一代也有一代的特色表达。不一味墨守成规,放手让学生去表达出新,反而会使校园文化的传承更有活力。比如,近几年,在武汉大学的“樱花节”上,无论是学生们举办的樱花诗歌邀请赛,还是他们身着汉服,于樱花树下体验“一樽酒,一弯月,一衣飞花”的迷人风光,都是一种基于地域特色、校史和传统底蕴的再挖掘和再创造。比起一板一眼的灌输式教育,这样的校园文化传承明显更为深入、更加动人。
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从一个个小细节做起,走心地注入开放、人文、自由的教育理念,让一个个“有趣的灵魂”得以被滋养、有机会发挥,是与知识传授本身同样重要的使命。因此,可以通过举办活动、提供场地、设立基金等方式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可以提升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包容、开放的校园氛围。土壤培育好了,便可静待花开。
青年时代,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以怎样的理念培养学生,就会培养出学生怎样的精神气质。大学创意暖心标语背后,是校园文化的灵动表达。这样的细节变多了,活力与创意自然会随之涌现。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