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在线课程与面授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常态化 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是关键

熊璋
2020年09月02日17:32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正值中小学秋季学期开学季,在线课程与面授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进入常态化。推动在线课程的健康发展,改善在线学习平台的适用性是基础,而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是关键。

改善在线学习平台的适用性是基础

今年的秋季开学和往年最明显的不同,是老师同学们都经历了两个假期加一个不在教室的学期。当他们再次进入新学期时,他们要面对面授课程和在线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保障混合教学模式的顺利推进、在线课程的教学质量、老师同学对在线课程的适应,有很多的因素需要关注。

过去一学期的在线课堂,信息科技提供了一个停课不停学的平台,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上课学习,各种在线课堂、在线学习平台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功不可没。不过,由于新冠疫情的突然袭击,在线课堂的引入是一种应急措施,中小学相关各方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分析总结过去一学期大规模在线课堂实践的经验和不足,及时改善提升在线学习平台的适用性,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常态化顺利推进的基础。

教育工作者认识教育规律、理解青少年认知规律,他们传统的工作模式是谨慎的设计教学模式、通过试点、总结、再推广,但是这回他们没有足够时间按照他们习惯的节奏推进,信息科技强力接入教育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也可以说,大规模在线教学平台上线、大规模采用网络教学并不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推进。在线课堂的开发者没有精准的开发需求规格说明的指导,只能摸索前进,以最快速度推出可用的平台,一时间多种在线课程平台推出,显然其中多数都没有经过足够的测试和试用。老师面对形形色色的平台,如何选择一个适用的平台,没有经验、也没有借鉴,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学生也只是被动响应,有时还要面对不同科目采用不同平台的窘境。

在线课程的大规模应用不可避免暴露出一些不足。一线老师在利用在线平台实施的课程教学中表现出的一些困惑,比如,有些老师将教室面授原封不动搬到在线课堂,没有根据在线授课的特点及时更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在教室里,老练的老师一个眼神,就知道学生是不是跟上了课堂的节奏,但是师生不在一个屋檐下时,远隔网络,有的老师找不到有效手段抓住学生的关注。在线平台上有些老师没有足够信心学生听好了课,就靠加大作业量来弥补,殊不知,加大作业量的压力可能不在学生身上,而在他们的家长身上,有关部门的调查研究显示线上教学质量保障与面授存在实质差距。不少老师和同学都抱怨线课程平台用起来不够简单便利、友善性不足,影响他们对在线课程平台的信任,有些还有一定抵触。

教育工作者潜心关注信息科技、提出更精准的在线课程平台规范,是科学友善适用的在线课程平台的前提;软件开发者潜心关注教育,秉持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是推出老师同学喜欢的通用平台的关键。软件开发者提高软件开发迭代频率、不断及时完善,是保障在线课程平台融入老师和同学学习环境的必备过程。在线平台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尝试过程化评价、个性化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潜在机制,同时利于推动个性化培养。改善在线学习平台的适用性是构筑混合式教学模式常态化的基础。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是关键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事实上让在线课程、远程教育强行接入了中小学教育,教育信息化价值得到集中呈现,这也是信息科技促进中小学教育改革创新的契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将逐步取代“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过程化评价、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化发展,关注创新能力将促进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形成;个性化教育能够实现与规模化培养有机统一。

随着混合教学模式常态化的推进,探索基于信息科技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资源创新和教育平台创新,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新平台、新阶段。其中,基础设施的改善、课程平台的增强、软件应用的友善、教学资源的丰富,都还是物质的,容易量化的指标。信息科技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要求教育工作者的更新升级教育思想和理念,要求教师具备学科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双核要素”。

在这个改革创新的进程中,更加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软件开发者、老师、同学和家长通过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养成敏感的信息意识、科学的计算思维、适切的数字化学习和创新、内化的信息社会责任,养成面对新的教学生态时的从容感、辛福感、危机感和使命感。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责编:李依环、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