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周忠和、戴景瑞院士:好奇心是科学创作的根本动力

2020年07月14日08:4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青少年一定要保持好奇心,就科学研究而言,好奇心也是从事科学研究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力。”在近日举行的2020年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云宣讲”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给出这一观点。

怎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科普作品,科学作品创作该如何坚持科学精神?这是周忠和分享的两个主要问题。他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普及、科学传播提供了各种类型的表现形式,科学创作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在他看来,一方面,科学家、科学传播创作者要为青少年创作出更为丰富的科普读物,创作者掌握一定的创作技巧,巧用比喻,多讲故事,和文学巧妙结合,避免专业学术化倾向,并且对青少年有爱心,将他们放在平等位置展开对话和交流,可以创作出更好的科普作品。

另一方面,全社会也要积极鼓励青少年参与科学创作,科学创作不只是用文字进行书面写作,给父母讲述科学的故事、策划拍摄与科普有关的短视频等,都属于科学创作的内容,青少年们平时要多尝试。

“对于一些还没有定论的事情,又该如何进行科普创作呢?”周忠和当天还从培养科学精神的角度,鼓励青少年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理性质疑,平时多读、多写、多实践,培养好奇心,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周忠和认为,科学研究和探索是一个过程,对新冠病毒及其疫情的认识就是如此,“对于还不太确定的东西,就要坚持开放的态度,如果在写作中非要写成确定的东西,反倒不科学了”。

“您是如何对古生物学产生兴趣的?”在互动环节,来自武汉的程彦逢同学问周忠和。

周忠和讲了一段自己的成长故事:他出生在农村,平时能看到的课外读物很少,不过他从小就对过去的事情感兴趣,高中的时候班主任还给他订了一份叫做《化石》的杂志。

1982年参加高考时,周忠和选择了两个专业,其中一个就是古生物学,后来他被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录取,从此走上古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他的主要研究范围包括鸟类的起源、鸟类飞行的起源和进化、羽毛的演化、鸟类早期演化和辐射,以及带毛恐龙、翼龙,等等,取得了多项国际知名研究成果。他说:“青少年一定要保持好奇心,就科学研究而言,好奇心也是从事科学研究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力。”

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也来到直播间,从培养科学精神和激发科学兴趣的角度,结合自身科研及阅读创作经历,向青少年讲述创新思维与探索历程。50多年来,戴景瑞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应用研究,他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玉米转基因的技术体系,让我国有关玉米的科学研究走到了国际前列。

初中求学时,戴景瑞对染色体产生了兴趣,老师告诉他,这与人类及其他各类生物的性状具有密切关系。从那时起,他就对生物科学产生了强烈兴趣,加上受到苏联先进农业的影响,他高中毕业时决定以农学作为自己将来钻研的方向。

1955年高中毕业时,在父亲的支持下,戴景瑞以第一志愿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1957年,北京农业大学率先开出了摩尔根遗传学课,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一步步走进了生物技术、尤其是遗传学研究的世界。

“青少年进行科学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培养良好的思辨能力。”戴景瑞以转基因为例告诉青少年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增强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他说,现在转基因技术和作物被很多人妖魔化,是因为很多人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转基因技术,从而走上了盲目反对的道路。

他也告诉青少年,积极参与有关科学创作,是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索能力十分重要的环节,现在青少年创作很少涉及科学方面的内容,只有将科学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才能够更全面地发展。

北京学生高瑞泽从网上了解到,戴景瑞小学三年级时就读完了《水浒》全本,在互动环节中他问戴景瑞“是如何做到的”。

戴景瑞坦言这和他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有关,“我很小就开始识字,等到上小学时,已经能够认得不少字了”。由于家里的书比较多,他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兴趣,对他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戴景瑞也就此勉励孩子们除了看传统文学作品,也要多看科学书籍,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考和思辨的能力。

记者 邱晨辉

(责编:何淼、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