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北京没有0ffer 小城给了跨专业的我一份欢喜

李淑君
2020年06月19日08:1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你经历了什么?怎么要在老家工作了?” 一脸蒙的表情包加上这句反问,是这段时间朋友们对我工作决定的“标配”回应。

因疫情居家的这半年,我无论是在心态、生活态度还是人生的职业规划上,都有了较大转变。这些因素的合力,促成了现在的抉择。

按照常规进度,我们在赶完毕业论文初稿后,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落实就业。若没有相对清晰的目标,这时的就业更多像是被进度条赶着往前走——赶在“金九银十”“金三银四”的黄金就业时间择业。于我而言,突如其来的疫情像是临时加设了一条缓冲带,给我足够的时间思考未来职业方向。

最终,我决定从最初的新闻行业转向律师行业。这看似是个武断决定,背后其实有长达数月的深思熟虑和对相关领域的深入了解。我本科就读新闻专业,研究生考上了北京一所高校。因此,我一开始的择业方向很明确:在北京找一份与新闻相关的工作。最初,我线上面试了几家公司的编辑岗位。虽然得到的最终面试机会不少,却很少有企业能够即刻签订电子就业合同。

三月底,由于未能返校,我开始尝试搜寻老家周边的工作机会,期待因找工作而忙碌的心能够暂时赶走论文、工作均未敲定的焦虑。可是当我将择业地点定位在家乡这座小城市时,却发现新闻行业的就业机会较少,发展态势也不尽如人意。

由于去年通过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我便又开始寻找法律领域的机会。在人才济济的北京,非法学专业、零法律实务经验的我很难进入规模较大的律师事务所。而在与家乡从事律师工作的同学联系后,我逐渐了解了相关从业要求,发现这里的从业门槛相对不高,行业前景也比较明朗。

于是,我将择业重点转移,开始筛选这座小城里规模、业内口碑都较靠前的几家律所,于5月份投简历、面试,最终顺利入职其中一家律所。目前,我从事法律文书的撰写工作,在旁听中学习了庭审时律师所需的准备工作和应变能力,曾经的不安与焦虑感也逐渐消散。

回想这段跨区域、跨专业的择业,其实没有类似“小城房”还是“大城床”的纠结。这一选择看似有被动的成分,却促使我重新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此前,我向往大城市的繁华与机遇,可是居家隔离几个月,重新审视家乡的一草一木之后,我也逐渐发现了这座小城的可爱之处。每当因论文改动、工作未定而焦虑时,我都喜欢跑到乡间的田间地头散心。在那里,我仿佛更能感受到时间的缓行和日月星辰的流转。

比如,之前的二十四节气于我而言,就是手机日历上的一个提醒,自己常常会对这些变化缺乏感知。而当我回归自然,细细观察田间作物的生长时,一切都好像重现活力。在小城市路边摊的采购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腾腾升起的生活烟火气;去菜园里“巡视”,打开保温棚的那一刻,看到被杂草争相掩盖的辣椒苗,我也切身感受到了陶渊明那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自嘲和豁然。

这座小城市,确实没有北京那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独立书店,也没有众多古色古香的博物馆。然而,在看似平凡的日子中,我也能够感受到另一番快乐:生活不再只是熙熙攘攘的奔波,而是多了一份不可多得的闲适。

周末,我可以从城市生活中短暂抽离,回到乡镇,走进陶渊明的田园诗里。这时候,我既能抬头追寻心中那弯月亮,又能脚踏实地披着月光。

李淑君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何淼、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