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2020年高考招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拔尖培养机制 育卓越农林英才
人民网北京6月16日电 (记者何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坐落于关中腹地的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当地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农业科技教育人才最为聚集的地区之一。校园学术氛围浓厚,拥有最贴近现代农业科技的实验、实习、实践以及科研创新平台
学校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近日,学校教务处处长陈遇春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就考生和家长关心的学校专业特色及招生方面的热点问题做出了权威解答。
2020年突出本研贯通培养特色,扩大卓越班招生
据介绍,学校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1‰之列。
陈遇春表示,学校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2002年开始设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立创新实验学院,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农林学科领域的学术领军人才和业界精英奠定基础,为国家现代农业和生命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2020年,学校将设立1个基地班和5个卓越班招生,实行本研贯通(本硕分流)培养。”
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
据了解,学校立足新时期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根据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其他行业发展趋势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建立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学校建立“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三融通、三递进、一卓越”331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实现多元化教育模式转变。同时深化推进按大类招生的“1+X”等模式,跨专业推进主辅修制度,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发展的权利。
“因专业特色差异,学校在几十年办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这些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印证。” 陈遇春这样概括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选择最适合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专业
据悉,学校70个专业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学科水平高、科研水平高的专业。学校有25个“双一流”专业,专业由一流学科来支撑,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学术化科研人才。二是产教融合率高、就业率高的专业。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就业质量好,在科研和生产一线担当大任的技术领军者。如水利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三是复合性强、适应率高的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钻研专业,也要负责对农业社会的管理,适应性强,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岗位。八、九十年代学校曾被称为西部县长的摇篮。
“对一个考生来讲,选择专业应该思考什么专业最适合自己未来职业发展。适合自己,把自己的才华和潜力与所学的专业有效融合起来,塑造一个最卓越的自己,这才是最好的专业,也是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在谈及考生如何选择专业时,陈遇春这样说。
“一个好的大学和一个好的专业是相得益彰,人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专业的教育,大学同样重要。每一个大学都想把专业办到最好,这是大学的责任。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土壤、养分、环境以及文化的熏陶,是学生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和平台。因此我们在追求专业好与不好的同时,我们还要考量这所大学。只有把大学的文化、大学的成长环境和最适合专业结合起来,学生们才能走过一段一生不可错过的教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